城市溫度丨外灘建筑群百年變遷,這些老建筑里藏著多少“上海第一”?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外灘,是不斷迭代變化的結果。老建筑的存在,體現著城市氣質和生活品質。
在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建筑是可以被閱讀的。當我們談論外灘時,聯想到的是她錯落的天際線,以及充滿年代感的老建筑。但你知道嗎,外灘最老的建筑是哪一棟?最大的建筑是哪一棟?哪棟建筑使用了上海最早的電梯?
廣為人知的外灘還有些什么“秘密”?她為什么是現在的形態,從過去到現在,她變了嗎?
外灘建筑的上海“第一”
6月7日,由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匯編的《上海外灘建筑群》首度發布,一幅幅百年外灘建筑結構圖展現出來。這些老建筑的設計圖都是手繪圖紙,有的是藍底白線,有的是白底黑線,還有的渲染了色彩,流暢的線條、精確的數字折射出當年著名建筑師的大量智慧與心血。上海總會、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匯豐銀行大樓的彩繪版建筑設計圖,保存至今色彩依然艷麗,精美程度令人震撼。
這些外灘老建筑從圖紙躍然而出,創下了不少建筑藝術和技術上的上海“第一”。在建筑技藝和風格上,建造于1873年的外灘源33號原英國領事館是上海最早的領事館建筑,也是外灘建筑群第一界面中至今保存的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
有利大樓是上海首幢主體結構采用鋼框架、樓板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商務樓。
原百老匯大廈是外灘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
原匯豐銀行大樓是外灘立面最寬、占地最廣、體量最大的建筑。
老建筑也見證了近代上海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中國通商銀行是第一家中國自創的商辦銀行。
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上海最早筏式基礎的建筑、第一幢瓷磚貼面的建筑。
中國銀行大樓是外灘唯一一座具有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現代高層建筑,也是外灘20世紀30年代僅有的一座由中國建筑師參與主體設計的建筑。
1989年,外灘上海總會(東風飯店)開出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印刻在不少上海人的童年記憶中。
2014年拍攝的原上海總會
瀏覽館藏檔案編研成果,人們或許會驚訝地發現,江海關大樓最初竟是滿滿的中國風。
江海關大樓正立面
外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大型鋼桁架橋,但它一開始并非鋼橋,而是一座稱為“公園橋”、寬11米的木橋。頗有意思的是,這段“前生”被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外白渡橋的英文名依然叫做“GardenBridge”。
2014年拍攝的外白渡橋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外灘,是不斷迭代變化的結果,并不是外灘建筑最初的模樣。”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指出,老建筑的存在,體現著城市氣質和生活品質。
建筑的三代變遷造就外灘天際線
這些有故事的老建筑在歷史沉浮中得以保留,構成了外灘獨特的景觀。每當游客來到上海,都會驚嘆于外灘色調統一、錯落有致的天際線。它為何這么美?
“如果從遠處看,你會發現外灘整體的橫向線條趨齊、空間連續,中間點綴著三處高潮,一處是原匯豐銀行大樓和原江海關大樓,一處是原沙遜大廈和原中國銀行大廈,還有一處原百老匯大廈,幾座高樓穿插其中,讓整條天際線顯得格外有韻律感。”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負責人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解釋道。
帶有節奏感的天際線形成并非偶然。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外灘就在不斷地更新,經歷了三次大規模變遷。在市城建檔案館館藏的1855年英國人繪制的上海外國租界地圖中,外灘的大部分建筑還是較為簡陋的外廊式風格,外觀單一,大多數是兩層磚木結構的倉儲和洋行等小型辦公用房。到了19世紀60至80年代,外廊式建筑大多已被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建筑所替代,以一至二層券廊式磚木混合結構建筑為主。“這個時期的外灘建筑風格是直接照搬了國外的形式。”該負責人指出。
建造于19世紀末的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是磚木結構建筑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近半數的外灘建筑開始重建,建筑的高度上升、體量變大、密度增加。外灘建筑群界面雖然沒有趨齊,但在空間上已逐步變為連續。
1903年的禮查飯店屬于新古典主義建筑
建筑也從早期的磚木結構轉向了磚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風格以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最為流行。這個時期的建筑內部設施也變得越來越現代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被稱作上海近代史上的“黃金時代”,相應的,外灘發展的進程也大幅加快,近半數的建筑被翻建成高樓大廈,建筑體量更為龐大,風格趨于和諧統一,建筑群的界面空間逐漸取齊。
建造于1929年的沙遜大廈是外灘裝飾藝術派的典型代表
這一時期,裝飾藝術派和現代派風格開始流行,外觀簡潔的新式建筑興起。在建筑結構上,廣泛使用了鋼框架,建筑單體的規模變大,建筑高度甚至達到了8層以上,而且大多建筑外立面氣派豪華,裝飾富麗堂皇,內部設施更趨完善。這些建筑多數得以保留至今。原匯豐銀行大樓、原江海關大樓、原沙遜大廈、原百老匯大廈等十一幢建筑都在這段時期竣工。隨著1944年原中國銀行大樓和1949年原交通銀行大樓的建成,外灘天際線及外灘建筑群的整體格局也基本形成。
外灘可以是閱讀海派建筑的起點
外灘是如何變化的?近年來,城建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走遍了外灘建筑群,根據留存下來的外灘建筑結構圖、室內設計圖和老照片,重新進行影像拍攝。通過新老照片的對比,向公眾展現外灘歷史建筑和公共空間形成的歷史風貌與發展進程。
大量外灘建筑的室內照片將被公開。人們會發現,經過“修舊如故”“修舊如故”的修繕工作,原英國領事館的“前世”和“今生”并無太大差異,底層廳堂的樓梯和1926年區別不大。
“城建檔案如果不能為社會所使用,就會逐步失去它的生命力。”該負責人指出,在過去這些材料多用于學術研究和建筑修繕。6月10日,由上海城建檔案館負責的《圖跡·從城建檔案回望外灘建筑百年》特展將在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舉辦,系統性地向公眾展示珍貴的檔案編研成果和聲像紀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更了解上海的建筑史,從而更了解這座城市。這里不僅有上海建筑的成長軌跡,還承載著上海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