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中國寺廟建筑的歷史和結構布局
自晉朝以來,佛教寺廟建筑在中國蓬勃發(fā)展。然而,印度寺廟和佛教寺廟的建筑模式并沒有被中國佛教所接受,而是將佛教寺廟與政府、宅邱和祠堂混合在一起。這是因為在建筑模式中,主導中國思想是陰陽宇宙觀和倡導對稱、秩序、穩(wěn)定的審美心理,在文化心理的指導下,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建筑模式,模式具有普遍意義,不僅宮殿、住宅、寺廟、道觀。因此,中國佛教寺廟從一開始就融合了祭祀祖先的固有元素,仍然是平面方形,對稱穩(wěn)定,南北中軸線布局,構成了一個整潔、嚴謹、雄偉的建筑群。
隋唐以前的佛教寺廟通常在寺廟的前面或房子的中心建造塔。當時的寺廟被稱為浮屠寺,禮拜塔是當時信徒巡邏的主要內容。寺廟前面有走廊,中央庭院前后有寺廟,房間是僧侶的房間。隋唐以后,建造巨大的佛像變成了一種風。佛殿通常取代了佛塔。佛塔逐漸被擠出寺廟,或建造另一座塔,或放置在寺廟的前后或兩側。
禪宗興起后,提倡伽藍七殿制。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倉庫、山門、西凈、浴室、講堂、經堂、禪堂、塔、鐘樓、鼓樓等。明朝以后,伽藍七堂制度成定型,殿堂塑像大致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以南北為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再為藏經樓。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寺院東側為僧人生活區(qū),包括僧房、廚房、齋堂、茶堂、倉庫等;西側以禪堂、云水堂為主,供四海云游僧人使用。
此外,隋唐以后,園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比較普遍。以寺廟為主,或包裹花園,或附著花園,或穿插花園,與寺廟平衡對稱,花園的配置復制自然,靈活多變,花園中的溪流,如源頭無盡;蜿蜒的小徑,明亮的柳樹,無盡的領域。這種藝術格局構成了中國寺廟優(yōu)雅莊重的寺廟氛圍和自然風味的景觀文化氛圍,使佛教寺廟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活力。
寺廟建筑的藝術處理
中國的寺廟建筑風格與宮殿相似,融合了中國宮殿建筑的審美特征,在時間過程和空間形式上具有共同的特點:屋頂的形狀和裝飾占有重要地位,屋頂的曲線和略翹的屋檐呈現出向上和向外的張力。搭配寬厚的正面和大輪廓的臺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結構布局嚴謹對稱,使整個建筑莊嚴渾厚。在觀賞期間,不難體驗到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獨特的流動美。
基座分為普通基座和高級基座;以顯示建筑寺廟的等級和風格。普通基座通常用于天王殿。隨著庭院的深入,基座逐漸升高。大雄寶殿的基座通常被稱為須彌座。須彌是佛教中世界中心最高的山。大雄寶殿被放置在須彌座上。借助臺基高隆的地形和周邊建筑群的襯托,展現了佛殿的宏偉和莊嚴。
平面組合中的大多數佛教寺廟都是單數,這也是中國古代以單數為吉祥。開間越多,等級越高。比如大雄寶殿用九五開間,象征著帝王之尊。其他大廳一般有三個。房間的深度是深度,開間與深度形成一定比例的關系,使整個建筑和諧統(tǒng)一。
屋頂,寺廟建筑的身體部分,體型顯得巨大而笨拙,但在屋頂上使用木結構的特點使屋頂變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寺廟屋頂形狀有底部屋頂、休息屋頂、懸掛屋頂、硬山頂、保存屋頂等,陽臺大廳、休息屋頂有文件和重屋檐。
屋檐,使屋頂獨特的魅力,彎曲的屋頂,向外和向上的角落,使非常大的高聳的屋頂顯得特別生動和輕,除了屋頂是凹的,屋檐、角落和屋頂是彎曲的,相互反映,形成中國古典獨特的屋頂造型。琉璃瓦裝飾,建筑屋頂的正脊、垂脊、檐角上有多種琉璃瓦裝飾,如正脊與垂脊相交的吻,又稱吞脊獸,因為它有張牙舞爪吞下正脊的趨勢。大吻產于漢代,稱為尾巴。最早的尾巴是魚尾形的,是大海中的鯨魚。佛經上說它是雨神的座物,可以滅火,所以造魚形是厭倦的。
屋檐上經常排列著一群有趣的小獸,小獸的大小取決于寺廟宮殿的等級。最高等級有十個,順序是:由一個騎鳳的仙人領導,后來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狡猾的龍、賭魚、懈怠、斗牛、行什。這些排列的野獸,或象征著吉祥和穩(wěn)定,可以消滅火災,或正義和正義的化身,可以消除邪惡。這些造型精美、表情各異的小獸,裝飾性很強,讓原本無聊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的美麗冠冕(梁思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