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邊靖樓——中國最大的木結構鼓樓
山西省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古代中國北境著名的邊塞重地和軍事重鎮。曾被梁思成譽為一座規劃精良的城市的代州古城。今天,只能從殘存的城墻和修復的城樓以及散布的古跡來想象她曾經的恢弘了。邊靖樓的軍事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以從圍繞邊關爭奪戰的許多歷史故事中看出。
位于代縣中心,北朝南的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簡約,樓基高聳,梁架精致,結構嚴密合理,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沖擊,至今完好無損。500多年后,紋絲依然屹立在這里。據目前資料顯示,中國最大的木鼓樓比山海關靖邊樓高15米,比嘉峪關城樓高17米。被長城專家認定為長城一樓,與應縣木塔同名,被譽為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大菩薩。
據清朝《代州志》報道,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縣部分舊軍閥策動叛亂,明朝政府派士兵到這里平叛。當他們平定叛亂時,他們開始加固城市,建造樓閣至今的邊靖樓就是其中之一。據記載,吉安候陸明洪武(1374年)七年由吉安候陸亨組織建成。方便當時指揮作戰,擊鼓聯系關內,也有望敵情的綜合軍事設施。以祈禱邊塞安靖命名,邊靖樓又稱橋樓、鼓樓。
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被燒毀,成化12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修復。
現有的結構是明代的遺存結構。
邊靖樓為磚木結構,斗拱非常整齊,梁架精致巧妙,建筑宏偉壯觀。由磚券洞臺基和三層四檐休息山頂樓組成。基礎平面東西長43.3米,南北寬33.3米,臺高13.3米。樓高26.7米,總高度40米,面寬7間,深5間,周圍輪廓。二樓設計有鉤欄,三樓設計有鉤欄下方的平座。
站在邊靖樓下,你最能看到的是懸掛的巨匾,一塊是聲聞四達,長8米寬3米,一塊是雁門一樓,長5.3米寬2.7米。北巨匾上書,威鎮三關,長8米寬3米。據有關專家鑒定,聲聞四達和威鎮三關兩塊巨匾是亞洲第一塊巨匾。仰望這些經歷了百年風風雨雨的巨大牌匾,字跡依然充滿活力。牌匾的木紋在陽光下有不同的深度,閃爍著幽靜的光芒,掛在這一天講述了百年滄桑的故事。
此外,樓南一樓和山門上還掛著晉北形勝和共登青云的牌匾。大樓里還有一個大鼓和一把大刀。邊靖樓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木鼓樓,比山海關邊靖樓高15米,比嘉峪關城樓高17米。
又稱橋樓橋樓的邊靖,高聳地倚在晴朗的天空中,俯瞰著寒冷的欲望和御風,以及戰場上的血雨風格,都給邊靖披上了魅力,因此受到了歷代詩人學者的珍視。明代詩人馮明期寫道:魯莽來寒,落野柯。白色的云樓充滿了沱沱。這一天很強壯,有一百年的情感。在四個戰場上,鎖鑰怎么樣?
1947年秋,新中國元帥葉劍英也登樓寫詩:威鎮三關壯代州,聞四達雁門樓。千里迢迢來俯瞰,紫塞沱沱固臥牛。
進入大樓后,高大寬敞的一樓布置了一些介紹邊靖大樓的展板。還展示了代縣出土的唐代石燈臺,據研究認定為唐、宋修。
二樓也高大、寬敞、空曠,中間是楊家英雄的雕像。想象一下,楊家英雄在危險中擊中角落里的鼓,召集團隊,勇敢地對抗侵犯的英雄姿態和勢頭必須聞威鎮三關!
站在樓上,看著被梁思成譽為最好規范的城市全貌,揮揮手就能看到楊家將軍們威震邊關的雄師在戰爭中飛揚的塵土嗎?……
邊靖大廈是一座純木結構的建筑。柱子有點粗糙,是圓木。橫梁和檁條的連接采用建筑中的斗拱和榫卯原理,無釘子,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風格和特色。雕梁畫棟不多,簡約卻大氣。
據史料記載,北魏時期將位于今古城村的廣武古城遷至代縣城,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廣武古城建制完善,北魏時期遙遠。北宋名將楊繼業,真正使代縣名揚四海,進入史冊,是民間流傳千年的楊家將的代表。在沙漠邊關鎮代縣鎮守七年,戰功赫赫,威震八方。雁門關外的敵人遼代契丹人也被稱為楊無敵。
不幸的是,當楊繼業事業如火如荼時,卻引起了奸臣潘美等人的嫉妒。雁門大戰期間,楊繼業遭遇強敵,潘美等人不給予幫助,導致無助孤軍楊繼業慘敗。面對契丹的威脅和誘惑,寧死不屈服,絕食三天,最后觸摸李陵碑。契丹人不僅對打敗楊繼業感到興奮,而且對他的驕傲印象深刻,后悔敵國戰爭將死亡,最后為楊繼業建了一座寺廟,讓后代學會欣賞。
看著不遠處的阿育王塔,我想起了距離這20公里的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與城樓遙相呼應。仿佛我們從邊靖樓穿越到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深處,一路帶我們去解讀,刻在城樓上的歷史符號,聽他們在表里山河的地方講述著歲月的長河,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故事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