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清代皇家園林,見證王朝興衰!
在北京西郊,有一典園林,被稱為三山五園。它們是中國園林史上的瑰寶,也是世界園林史上的杰作。三山五園是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總稱。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是指靜宜園、靜明園、清宜園(頤和園)、圓明園、長春園。
北京風水位置絕佳,曾被唐朝的楊益、杜牧,宋代的朱熹等推為風水寶地。北京位于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處,也符合中國古代建都選址的重要原則:前照后靠。由于海淀區獨特的背山面水地理條件,遼金時期開始了園林建設活動。清朝以康熙皇帝為基礎,在前朝私家園林的基礎上大規模建設皇家園林,形成了所謂的三山五園整體皇家園林景觀。
三山五園作為皇家園林,是清朝統治者在前朝私家園林的基礎上,整合資源而形成的整體園林建筑。清朝時期,三山五園皇家園林作為皇權象征和紫禁城并重的政治中心,地位極高,一直是人們難以窺視的禁地。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批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和建筑經過修繕整理后逐漸向社會開放,大部分成為城市公共場所、人民休閑娛樂、愛國教育的人民公園。
三山五花園地區是北京罕見的文化遺產要素、高質量、密度,是海淀區甚至整個北京西部地區領先的文化要素和標志性文化符號,也是北京罕見的大公園、大遺址、大戶外空間,具有高、多方面的價值和現代意義。
位于北京海淀區、圓明園南、北京大學西的長春園。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園內有前湖、后湖、一海堂、優雅亭、聽水音、花聚亭等景觀建筑。據明代筆記史料推測,該園占地約1200畝,被稱為京師第一園。清代,利用清華園殘留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仿江南山水建設昌春園,作為郊區避暑聽政的離宮。宮廷畫家葉濤負責園林景觀的整體設計,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修復萬泉河系統,將河水引入園林。西堤(今頤和園東堤)也在園西面修建,以防止水患。
靜宜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整個公園的結構沿山坡而下,是一個完整的山地公園,分為內墻、外墻、別墻三部分。內墻位于東南半山坡的山麓,是主要景點和建筑的聚集地,包括宮廷區、古寺香山寺和洪光寺,散落著瓔珞巖等自然景觀。外墻是香山的高山區,面積廣闊,散落著15個景點,大部分是欣賞自然風光的最佳場所因景而建的小園林建筑。靜宜園北部的一區別垣,包括昭廟和正凝堂。每到深秋,內垣西北區都會有一片黃魚,觀西山紅葉成為靜宜園的重要景觀。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小東門外,頤和園昆明湖西。占地75公頃,其中水面13公頃。三山五園之一。芙蓉殿(又稱玉泉行宮)建于金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建上下華嚴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宮,初名澄心園,三十一年(1692)更名靜明園。乾隆年間大規模擴建,形成靜明園十六景?
清怡園(今頤和園)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另外三個是承德避暑勝地、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距北京市15公里,占地約290公頃。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位于北京西郊的圓明園,毗鄰頤和園。圓明園建于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七春園組成。它是一座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的西式和中式皇家園林。它是清朝三代皇帝在150多年內創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宮殿。被稱為萬園之園。它是中國古代建造時間最長、人力物力最多、景觀最宏偉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繼承了中國3000多年的優良園林傳統,既有宮廷建筑的優雅,又有江南園林的委婉多彩。同時,它吸收了歐洲園林的精髓,將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筑融為一體,被法國作家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
三山五園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大師,不僅因為其經典獨特的園林建筑設計,更因為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記憶和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追求,見證了中華民族百年的榮辱與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