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之《樣式雷建筑燙樣》,訴說半部建筑史!
隨著中央電視臺第二季的“國家寶藏”的熱播,神秘的樣式雷建筑燙樣逐漸露出水面,這是故宮展覽的三件國寶文物之一。
所謂燙樣,就是立體模型,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產物,是為了給皇上御覽而制造的。因為需要熨燙,所以稱燙樣。
這種模型一般用紙張、秫秸、油蠟、木頭等材料加工而成。紙張一般選用元書紙、麻呈文紙、高麗紙、東昌紙。木頭一般選用紅松及白松。紫禁城古建筑燙樣最開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間工匠制作。在清代,出現了制作燙樣御用皇家機構,即樣式房,功能猶如現在的建筑設計院,主要負責皇家建筑的設計與施工。在設計的初期階段,需制作出建筑燙樣,供皇帝參考。燙樣可用于建筑群模型,也可用于建筑單體模型,還可用于建筑局部模型。通俗一些講,燙樣實際上和現在的立體模型差不多,通過向皇帝展示擬建造模型的燙樣,可顯示出建筑的整體外觀、內部構造、裝修樣式,和現在的三維效果差不多。皇帝認可之后,樣式房方可依據燙樣繪制施工設計畫樣,編制做法說明,進而招商承修,開工建設。
故宮博物院現藏燙樣80余件,這些燙樣涵蓋圓明園、萬春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壇、清東陵等多處的實物模型,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它們是研究清朝建筑歷史、文化及工藝的重要資料,亦是部分古建筑修繕或復建的重要參考依據。還有大量的燙樣收藏在國家圖書館以及法國、日本的博物館。
燙樣的制作包括梁、柱、墻體、屋頂、裝修等部分。其中,梁和柱采用秫秸和木頭制作;墻體主要用不同類型的紙張用水膠粘合成紙板,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裁剪;屋頂制作時,首先利用黃泥制成胎膜,然后將不同類型的紙用水膠粘合在胎膜上,晾干后,成型的紙板即為屋頂形狀;裝修的制作方法類似于墻體,再在上面繪制圖紋或彩畫。一般而言,制作好的燙樣,包括很多信息:建筑造型、建筑內部構造組成、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基本尺寸數據、建筑裝飾(裝修)、建筑基礎等內容。
“樣式雷”建筑世家經過八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了眾多偉大的古建作品,也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樣式雷”的作品非常多,包括故宮、北海、中海、南海、圓明園、萬春園、暢春園、頤和園、景山、天壇、清東陵、清西陵等。這其中有宮殿、園林、壇廟、陵寢,也有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以及御道、河堤,還有彩畫、瓷磚、琺瑯、景泰藍等。此外,還有承德避暑山莊、杭州的行宮等著名皇家建筑。總之,占據了中國1/5世界遺產的建筑設計,都出自雷家人之手。
他們糾正了紫禁城古建筑工匠“純經驗”的傳統觀念。傳統觀念中,包括紫禁城在內的中國古建筑,其造型的優美、結構的精巧純粹源于工匠豐富的經驗,并不認為工匠也有文字、圖像組織及表達能力。樣式雷家族留下來的大量燙樣實物,提供了紫禁城古建筑從設計到施工的豐富圖檔、畫樣及燙樣,說明中國古代建筑工匠不僅具有良好的建筑施工技藝,而且具有圖紙設計表達能力及立體模型表達能力。
樣式雷世家最為重要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其設計成果的最后現實化,而更主要地體現在其設計過程本身——圖樣的繪制、模型的制作方面。大規模的群體建筑,必然需要一種多人能夠識別遵循的整體設計圖、甚至構造模型,以表達用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況。在中國這一過程雖出現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戰國時就有了建筑總平面圖,隋代已出現了模型設計,并逐漸形成了一種專門技術。但到建筑設計高手樣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進,現在遺留下來的實物,充分說明了這一技術在清代的發展。這批遺物圖樣大多藏于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燙樣主要在故宮博物院,少量散見于清華大學等處。其時代是道光、咸豐、同治幾朝。
樣式雷是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制度的重要補充。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制度,主要源于《周禮·考工記》《周易》等文獻中關于建筑技術、建筑做法及建筑禮制的相關規定,突出在建筑等級、建筑工藝、建筑布局、建筑構造、建筑色彩等方面的文字表達,其意義往往不明晰。宋《營造法式》提供了古建筑的營造法則、營造尺寸、做法大樣等內容,但上述的制度規定并未上升到實物角度。樣式雷家族留下的燙樣實物,有助于我們互相參照,從材料、尺寸、樣式、工藝等角度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制度。
樣式雷是紫禁城古建筑燙樣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建筑的豐厚文化內涵、藝術水準和高超的建筑技術。而其所代表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