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晉商,為何能在明清時期盛極一時?
中國古代雖奉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商業經濟還是在頑強的發展,特別是宋代,由于貿易的高速發展,直接促使了紙幣的出現。在此之后,隨著封建大一統的出現,小農經濟穩定而又持續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加上手工業規模的擴大,東南沿海一度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在這些背景下,徽商和晉商順應時代而生。
由于徽州府又被稱為新安郡,因而徽商又被稱為新安商人,由于徽州府下轄的休寧、祁門、黔縣、績溪、婺源、歙縣經商人數較多,且多呈集團性質出現,因而將這地區的商人統稱為徽商,為何該地區出現大范圍的經商,主要原因是古徽州地區由于地理和氣候原因,并不適合農耕作物的發展,為求生路,徽州的居民大量外出,以經商求生存。
徽商的經商范圍并不僅僅局限在中國大陸,其足跡一度出現在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總體而言自唐代開始徽商就已經開始活躍,至明朝時期徽商總資產額占全國達4/7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徽商的眼光并不只放在經商之上,對于宗族子弟教育的發展也極為重視,因而徽州也是當時中國教育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經商致富之后,徽商會拿出一部分財富用于本族子弟的教育經費,新建學社,設立讀書經費,而在提高教學的同時,也會對族中貧困子弟進行資助,以保證其教育能夠正常進行,由于徽商對教育的重視,因此徽商之后也是人才輩出,如朱熹、戴震等就是徽商之后。
而晉商則指的是山西地區的商人,同徽州地區一樣,由于山西地貌多為丘陵和山脈,因而也不適宜大規模的農作物種植,且在明朝洪武年間,山西人口達到了四百多萬,山西的土地原先就無法充分滿足種植需求,而如今人口劇烈膨脹,人多地少,在雙重因素的作用下,山西地區開始出現的大規模經商的局面。
由于山西地區大量河東鹽以及冶鐵業、絲綢棉布業十分發達,因而晉商最開始時以販鹽、鐵、絲綢棉紡織為三大支柱,迅速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由于有著的雄厚的資本作為支撐,晉商更是一度壟斷中國的票號匯兌業務。
由于徽商和晉商處中國一南一北,且二者富有程度為當時明清時期之最,因而有南徽北晉之稱。南徽北晉之所以能發展的如此之大,除去當時社會安定以及經濟繁榮,最主要的還是他們都重視“義利并重”以及誠信為本,因此才能獲得買家的認可。
二者除經營的商品有些不同外,對于儒和賈的認識也存在不同,徽商奉行行商和教育相結合,也就是儒賈相合,但更偏于“儒”的發展,即“賈而好儒”,因此在徽商活動的區域內“十戶之村,不廢誦讀”。而晉商則偏向于“賈”,通過經商在行儒,即“賈可習儒,用儒于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