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中臺基的那些事兒
所謂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臺基就是中國古建筑的基礎,其主要作用為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強單體建筑的高大雄偉。可分為普通臺基和須彌座兩類。一般房屋用單層臺基,隆重的殿堂用兩層或三層臺基。
中國古代建筑臺基主要有兩種類型:土質臺基和石質臺基。其中,土質臺基最為普遍。因此,建筑時,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興土木”、“土木工程”等詞即由此而來。
那你知道中國古建筑中臺基有哪些構成嗎?
臺基包括臺明、臺階、欄桿和月臺四個部分。
一、臺明
臺明有須彌座和普通臺基兩種。
1、普通臺基
早期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大夯制而成,后也用磚石,常用于小式建筑。但在臺基上建漢白玉欄桿的則用于大式建筑和宮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2、須彌座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須彌”原為佛經中的山名,佛教圣山稱為“須彌山”,印度把須彌山作為佛像的基座以示佛居于圣山,更顯示佛的崇高與神圣。我國最早的這種狀似須彌山的佛像臺坐見于山西大同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是在我國早期出現的形式。
宮殿建筑的基座,常由普通臺基和須彌座復合而成,須彌座可以做單層或雙層,重要的建筑也可以做成三層重疊的須彌座,俗稱三臺須彌座,簡稱三臺。
二、臺階
建筑臺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建筑交通聯系構件,在建筑設計中一直被廣泛使用。臺階具有“臺”和“階”的性質和特征,不僅是供人們上下行走的建筑物,也有助于襯托建筑形象和豐富建筑空間層次。
宮殿中常見的臺階是垂帶踏步,一般都布置在明間的階下,而且垂帶石中線與明間的階下和明間檐柱中線重合。垂帶石尺寸與階條石尺寸相同,側面不砌象眼。同時在臺階上設御路,這是一塊長度和垂帶石相同的石條,上刻龍鳳、云紋等,又稱龍鳳石。
在自由式的園林空間布局中,一般使用臺階將建筑結合自然空間形態,以曲線、折線等將建筑連接起來,通過高差的起伏變化豐富園林空間層次,以形成視覺上的變化。同時通過臺階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得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達到“借景”的目的。
三、欄桿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詞中寫下的佳句。玉砌就是白大理石砌筑的房屋階基,也叫臺基,而雕欄就是那階基上的石欄桿。
欄桿,宋時稱勾闌或鉤闌。最早使用的是木欄桿,石欄桿出現較晚。目前,所見最早的為隋朝建的安濟橋和五代建造的南京棲霞寺舍利塔上的石欄桿,是仿木形式。石鉤欄的構造和雕刻都是從木欄桿演變而來,后世的鉤欄向單一化和標準化發展。明、清時代的鉤欄只是在望柱之間嵌上一整塊石雕欄板便算構成,望柱頭多雕刻云紋,加工也比較簡易。用整塊石板仿同時代木欄桿的形式鏤雕,稱欄板;板間立石柱,稱望柱。欄板、望柱間用榫連接,一般均衡地一板一柱相間。
四、月臺
在古時建筑上,正房、正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臺叫“月臺”,月臺是該建筑物的基礎,也是它的組成部分。由于此類平臺寬敞而通透,一般前無遮攔,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賞月之臺。而現代的月臺通常指進入火車站后方便旅客上火車的一段與火車車門踏步平行的平臺。
據《同安縣志》(歷史上杏林為同安縣轄)記載,“月臺”在安仁里登瀛鄉,清嘉慶年間(1796——1820)陳蓉光建,是當時同安一處著名的勝跡。登瀛即今曾營居委會,原為海邊之意,后因閩南語諧音而衍化。“月臺”遺址總占地為四十余畝,耗資之巨、用料之考究為當世民居之罕見。“芝圃別墅”筑有亭臺樓謝、水池假山,栽種許多奇花佳果,并搜羅有一塊回音巨石,其趣無窮。東南臨海,涌海入懷,興之所至可直接乘小船出海。右筑有觀景高臺,上矗“月臺”石刻,乃摹泉州承天寺匾額字體。若登臺遠眺,則萬頃碧波,海天一色,飛鳥帆影盡收眼底。
說完了臺基的構成,我們再來談談中國古建筑臺基的等級制度。那么,我們中國古建筑臺基分哪些等級呢?
1、普通臺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筑而成,約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較高級臺基
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桿,用于大式建筑或宮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級臺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也依傍它層層建立。須彌座用作佛像或神龕的臺基,用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中國古建筑采用須彌座表示建筑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桿,常用于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級臺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筑物顯得更為宏偉高大,常用于最高級建筑,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臺基上。
以上就是中國古建筑中臺基的所有內容,希望對你了解它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