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古建筑屋脊上的那些“神獸”
我國的古建筑在裝飾上有很多講究,在其屋脊上有一種構件被人們俗稱為“神獸”。眾所周知,古建筑屋頂上一共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而上面除了吻之外,還有很多走獸類的裝飾,它們被合稱為“五脊六獸”。它們的位置在垂脊或戧脊的脊端。神獸的形態都很特別、非常有意思。
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里,起脊的硬山式、懸山式和廡殿式建筑有五條脊:正脊、垂脊、戟脊、圍脊、角脊,其中最頂上的水平方向的脊為正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垂脊上有垂獸。硬山式建筑可為老百姓用,懸山式一般是商業使用,廡殿式建筑則是宮殿建筑形式,只有皇家理事的地方才能使用。
中國古建筑都是以木材為主料的,常有雷擊起火使得殿宇樓閣盡毀。《青箱雜記》中有云:「漢柏梁臺災,越巫上厭勝之法。起建章宮,設鴟魚之像于屋脊,以厭火災,即今世之鴟吻是也」。鴟吻就是吻獸,古人將之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災。此事在《唐會要》、宋朝《營造法式》等文獻中也有記載。
古代建筑的屋脊大都是由木材覆蓋瓦片構成的,屋脊的坡度讓檐角最前端的瓦片承受了來自后方的推力,同時容易被大風吹落,所以需要瓦釘來固定。為了保護瓦釘免受雨雪侵蝕,角獸就用來當做鐵釘的帽子,垂獸、戧獸、套獸也都是一樣的道理。這些獸自唐宋時的一只逐漸增加,到了清朝已形成了一支隊列。
而除了正脊兩端的吻之外,還有很多走獸類的裝飾,因為它們的形象都非凡間可見,所以也稱為“神獸”。它們的位置在垂脊或戧脊的脊端,它們的排列和所用數量是很有講究。
關于建筑上神獸的使用,清朝規定,仙人后面的走獸應為單數,按三、五、七、九排列設置。根據建筑規模和等級不同,數目也有所不同,數目越多表示級別越高。多為單數一、三、五、七、九,只有故宮金鑾殿不同,有第十獸「行什」,天下無雙。其次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乾清宮,有九個;坤寧宮原有七個;東西六宮是五個;配殿一至三個。
例如乾清宮,它是明清兩代帝王的寢宮,在脊上就排列有九個走獸,案例是最高等級。但太和殿的地位顯然比乾清宮更為顯赫,因此在太和殿的脊上多設了一只神獸——行什,它是能飛的猴子,可以通風報信。而交泰殿是皇后在重要節日接受朝賀的地方,較乾清宮又低了一級,所以只有七個小獸。
這些小獸領頭的是“騎鳳仙人”,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
根據民間傳說,騎鳳仙人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借著他的關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了他的居心,而且知道此人才能有限,便告訴他再往上就會摔下來。后人將此人放在屋脊的邊緣,以表示無路可走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戰國時期的齊國湣王即位后,窮兵黷武,驕縱自大,致使君臣不和、內外樹敵,終于引來五國聯軍的討伐,出逃之后還被一路追殺。眼看走投無路之時,一只鳳凰飛到齊湣王眼前,齊湣王飛身跨上鳳凰背項逃走,絕處逢生。所以,這脊端的仙人騎鳳也有“逢兇化吉”的寓意。
屋脊上的每個神獸都有各自的意義,龍象征天子;鳳比喻有圣德之人;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天馬與海馬是神話中吉祥的化身;狻猊,據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法認為是龍九子之一;狎魚是海中異獸,滅火防災;獬豸也是傳說中與獅子類同的猛獸;斗牛在傳說中是一種虬龍;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故宮宮殿脊上的神獸,在色彩與材質上均與殿的屋瓦一致,和諧統一。它們立于脊上,除了區分等級,還有重要的裝飾作用,給莊嚴肅穆而恢宏的宮殿中增添了一道活潑、靈動、可愛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