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風格遺址—三坊七巷明清古建筑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后講七巷,其實,從建筑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古建筑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從古建筑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并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臺,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墻、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墻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筑墻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筑的圍墻。墻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墻。墻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墻,福州僅個別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墻是曲線形的馬鞍墻。一般是兩側對稱,墻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墻頭風貌。
雕飾三坊七巷在建筑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樸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制作之精致,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三坊七巷參觀柘榮剪紙展,經過文儒坊時,再一次被這里的古建筑所吸引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不愧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而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古民居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的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采用粗大而長的優質硬木材,并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極少見到。
三坊七巷古民居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墻、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每一座民宅都有高、厚磚或土筑的圍墻,墻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成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墻。江南古民居建筑中,圍墻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墻,唯獨福州三坊七巷的民居是曲線形的馬鞍墻,且兩側對稱,墻頭和翹角皆有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墻頭風貌。三坊七巷建筑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墻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墻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墻延伸作飛起的牌堵.
三坊七巷在建筑裝飾方面也很有特色,如墻頭的磚雕、泥塑與門窗扇的雕飾都非常精美。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樸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