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民居木工傳統技藝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住宅形式多樣,建筑結構豐富多彩。一般來說,主要是木結構,包括梁式、斗式、干闌式和井干式。
四川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地形和氣候條件在四川東部、四川西部、四川南部和四川北部都有所不同。因此,住宅形式的類型變化非常豐富。調查發現,由于戰爭和軍事破壞,四川的明代住宅很少保留,大量的古代住宅大多建在清朝。一些偏遠地區仍保留著許多優秀的明清住宅實例。
川南民居的傳統木工技藝以川南宜賓橫江雙龍的木工技藝為例。當地房屋主要是傳統的穿斗式結構。這種結構在川南也被稱為“立材房屋”、“穿架房屋”或“穿架結構”。
穿斗式結構對地形適應性強,易于在山區建設,川南森林資源豐富,穿斗式木材材料方便,因此川南地區有大量的穿斗式木結構住宅,特別是一些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穿斗式木結構住宅占90%以上。
(穿斗式)
穿斗式框架由一些細而致密的柱子組成。柱與柱之間用木串連接,使其連接成一個整體,每根柱上都有檁條。穿斗式框架的優點是可以用較小的木材建造較大的房屋,結構也很牢固。秦漢時期,提梁式和穿斗式木結構技術發展成熟。
(民居木工墨法)
川南地方稱木工修建材屋為“大墨”,木工家具稱為“小墨”。沒有圖紙,老木工師傅在心里建了一棟沒有圖紙的立材房子。具體的榫頭和樹眼刻在簽名條上。墨法技術在穿架房屋中起著核心作用,非常復雜。一般只有同一個師傅繼承技藝的木匠才能認出來,因為標記的字體都是師傅自己創作的,連續寫,看似一個字,其實是幾個字聚在一起的寫法。對于師傅來說,它不僅節省了時間,還區分了每一塊木頭在房子里的位置。
川南民居穿斗式串架房工藝的榫頭連接無縫隙,穿片無接頭,房屋無圖紙,由數百個皮革標簽和誹謗組合而成。在建筑過程中,推、劈、鋸、改、鉆是基本技能,建筑首先打開桿,建筑牽引高度、挑選高度、檐口高度、穿片高度、柱高度、梁長度均刻在桿上,方便材料和鉆孔無錯誤。
從蓋房子的那天起,我們需要檢查所有數百條簽名條。俗話說:“大墨的墨法,小墨的支撐。”也就是說,大墨的墨水不能錯,錯了就不能打架,小墨的支撐不能打架就是翹曲。
(橫江古鎮)
20世紀80年代,平房出現后,對民居木工技術的需求減少,近幾十年來串架房基本沒有建成。2018年,宜賓市敘州區川南民居木工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
川南民居適應了川南山丘的各種地形變化和悶熱潮濕的氣候特征。其斗式木結構具有良好的靈活結構體系,結構實踐相對簡單靈活,可根據地形和需要自由變化。豐富多變的建筑處理技術,實現人、生活、環境的協調統一,突出了川南人民對多變地形環境的膽怯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