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抒寫著七個故事
安徽歙縣,古徽州的郡、州、府所在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徽州文化的發源地,徽商、徽菜發源地,徽派建筑最集中,也最精華,盛產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棠樾村,是歙縣一個普通的村莊,但是這個村莊卻保存著中國獨一無二的古牌坊群,因為棠樾村有一個非常不平凡的家族,鮑氏家族。
棠樾村的牌坊應該是中國最壯觀的牌坊群了!共有七座牌坊依次排列在進村的小路上,都是為鮑氏家族而建,建造年代主要集中在明清兩朝,最早的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將近五百年歷史,最晚的一座建于清嘉慶年間,也有近兩百年歷史。
徽州棠樾鮑氏家族的七座牌坊,每一座牌坊的故事都是很好的教材
牌坊在古代私人不可以隨便建造,需要經過皇帝允許,分三種等級,按照一個人的功績大小,最低規格的是皇帝口頭同意建但需要自己出錢,最高規格是皇帝下圣旨并且由國庫撥款建造,中間檔次的則是共同出資,五五開。鮑家的七座牌坊只有一座是皇帝口頭同意鮑家自己出錢建造的,其余都是有圣旨的,七座牌坊代表了鮑家幾百年的無上榮光。
老張就帶大家來看一看這七座壯觀的藝術品,從村內到村外:
第一座:鮑燦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初年(公元1552—1567年),牌坊挑檐下的“龍鳳板”上鑲著“圣旨”二字,橫梁正反各有一對浮雕雄獅,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歙縣志》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他的母親兩腳病疽,醫治多年無效,鮑燦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愈。鮑燦的孝行感動鄉里,皇帝下旨建造牌坊,以弘揚孝道。而且鮑燦教育子孫有方、被皇帝“榮封三代”,特地為其祖父立坊。鮑燦的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所以皇帝贈鮑燦為“兵部左侍郎銜”。
第二座:慈孝里坊
慈孝里坊始建于宋代,明清兩代都進行了重建,是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余巖、鮑壽遜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俘虜,要殺一個,讓父子二人決定誰死,沒想到他們爭死,以求對方生,這種情況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后來朝廷為了旌表他們,賜建此坊,牌坊上還刻有明永樂皇帝的《慈孝詩》日:“父遭盜縛迫兇危,生死存亡在一時?!U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鼻』实勐牭竭@個故事后也被感動,寫下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并撥銀將“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繕,又刻御題對聯在牌坊上面。一座牌坊被幾朝皇帝加封重建,本身就是莫大的榮耀了。
第三座:鮑文齡妻節孝坊
第三座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志記載,江氏為棠樾人,二十六歲守寡后,“立節完孤”,把兒子培養成歙縣的名醫。這在古代宗法社會被認為是最大的孝行,所以在江氏八十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造了這座牌坊。
第四座:鮑淑芳父子義行坊
鮑淑芳父子義行坊,也叫樂善好施坊,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1年)。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當時鮑氏家族到鮑瀨芳時,已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鮑淑芳為了光宗耀祖,便向當時受災地區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筑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于是,皇帝下旨又為鮑家建了一座“樂善好施”的義字牌坊。
第五座:鮑文淵妻節孝坊
這座牌坊是我們印象中的古代牌坊,就是專為女性建的貞節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吳氏二十二歲嫁入鮑家,當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二十九歲時丈夫去世,她自己沒有生育,對前室的孩子鮑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直至其成家立業。鮑元標也不負母恩,成為了清代著名的書法家。吳氏年老之后,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她在六十歲時辭世。吳氏的舉動感動了當地的官員以及皇帝,因此打破繼妻不準立牌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牌坊。
第六座:鮑逢昌孝子坊
第六座牌坊建于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鮑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四歲的鮑逢昌一路乞討千里尋父,孝心感動上蒼,最終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還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將父親接回家中。在極其看重孝道的古代這樣的行為必須大力表揚,所以建造牌坊一座。
第七座:鮑象賢尚書坊
最后一座牌坊建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鮑象賢是嘉靖八年進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遠赴云南邊防,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使邊境得以安定,當地百姓還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視權貴,鮑象賢的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他一直堅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毀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