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根本學問薈萃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音樂”,音樂家貝多芬、文學家歌德、雨果都很喜歡這一妙喻。如此說來,古建筑也就是“凝固的古典音樂”。分布在全世界不同國度的古建筑群,宛若一個個音符一段段序曲,演奏著歷史的遺聲。那些清幽的中國古代園林,那些懸殊的西洋古代建筑,都記載著厚重的歷史,打上了時期的烙印,成為了天地間無字的古籍。
中國古建筑思想
建筑是聰慧和文化的結晶,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中國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雄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厚多彩的民宅,都以其共同的方式言語,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豐厚而深入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筑在資料、構造、規劃、空間及環境的選擇和處置上都表現了濃郁的民族特征。
中庸調和
“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價值準繩,是由孔子提出來的。這個的觀念表現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對稱均齊布置,規劃上必需有一條嚴肅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神經作用。這一格局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筑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還表現為中國古代建筑在開展中不追求房屋過高過大。因而,中國古代建筑從外型和體量上看,無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傳統民居,總體上不斷是向平面方向開展的,由間構成單體,由單體構成庭院,再由庭院構成建筑群,構成一種連續綿亙于大地的覺得。
《樂記》中說:“禮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別。”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禮制內容,說到底是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這一點在《禮記》有關建筑功用的闡述中表達得很分明,即所謂“以降上神與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別”。中國古典建筑只要充沛滿足這些請求,才干最終與古代中國人傳統上按遠近、長幼、親疏,繼而按高低、尊卑、貴賤來處置社會人際關系的行為形式同步一體。因而,中國古代建筑盲目地以建筑方式辨別人的等級,以維護階級社會的次序。
就一座建筑群體的組成而言,如北京故宮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軸線組合外,還必需對單體建筑的等級和名分加以界定,才干構成各得其所、相輔相成的場面。從宮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嚴厲的主次、內外等級,它的外朝和內寢是完整分隔的。建筑的等級以至在并列于大臺基上的三大殿上也能夠反映出來:太和殿級別最高,用重檐廡殿頂;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準備用房,就只用單檐四角攢尖頂;保和殿是宴請重臣和舉行殿試之地,位置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