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呈坎寶綸閣彩畫現場考察通訊
徽州呈坎寶綸閣包袱錦彩畫是明代彩畫的精品,2017年6月10號中國圓明園學會園林古建研究會秘書長宋國曉、彩畫中心主任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研究員楊紅、高級工程師陳彤、紀立芳博士、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李路珂、安徽建筑大學副教授黃成到寶綸閣對彩畫進行了現場考察。除重點考察徽州呈坎寶綸閣外,黃成老師還帶領大家就近考察了西遞萃和堂(明)、滿芳庭(清)、篤誼庭(清)等建筑彩畫,大家深感徽州彩畫工藝的精湛,不虛此行。
徽州區呈坎村寶綸閣,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的宗族祠堂。也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組家廟,其建筑裝飾堪稱一絕。羅東舒祠始建于明代嘉靖朝,后一度停滯,萬歷年間羅氏族人羅應鶴(公元1540—1630年)對這組家廟進行續建,羅氏曾任御史、大理寺丞、保定巡撫等職,因政績顯著,享受開府儀同三司的殊榮,中年有感于仕途的險惡,致仕返鄉,于萬歷壬子(公元1612年)秋主持續建東舒祠,羅氏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賜珍品,取名寶綸。整座建筑雕梁畫棟,木構上的“包袱錦”彩畫是明代徽州地區建筑彩畫的典范之作,已有多位學人對其彩畫進行研究,但仍然疑點重重,比如:構件表面是否為嘉靖年間彩畫原跡、后期有無重繪痕跡、彩畫是否用金、到底有多少種類型的錦紋、紋飾是否與道教相關等等疑問仍無解答,出發前大家就對這次現場考察充滿期待。
寶綸閣彩畫果然不負眾望,讓大家大飽眼福,考察組到達時適逢北京國文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國文琰信息公司”)在寶綸閣進行彩畫數字化勘察測繪工作,雙方就彩畫紋飾與工藝,在寶綸閣的新發現進行了交流和熱烈討論,大家對這處江南彩畫都有了新認識。
宋會長和楊紅老師都是彩畫泰斗王仲杰先生的高徒,宋會長認為寶綸閣包袱錦彩畫與圓作月梁大木構架完美結合,是江南地區彩畫良工精粹的典范,同為錦紋彩畫與中原地區及官式蘇畫在紋飾及用色方面有諸多不同,可進行對比研究,另外宋會長對彩畫攝影測量也頗感興趣,他與國文琰信息公司項目組成員探討了一些技術問題。
彩畫中心群英薈萃,楊紅老師從事明清官式建筑彩畫研究20多年,在研究官式蘇畫的源流時曾經考察過江南地區蘇畫經典—常熟彩衣堂、呈坎寶綸閣彩畫,但都是遠距離觀看。楊老師興致勃勃地和國文琰信息公司項目組成員及羅東舒第21代嫡孫羅老先生探討寶綸閣的歷史及建筑地仗油飾材料工藝做法,記錄整組建筑彩畫空間布局、構圖組合,油漆彩畫及雕刻之間相互關系。楊紅老師除了對包袱錦及方心式不同構件不同組合規律進行總結概括,如“藻頭-方心在不同部位的簡繁布局、包袱心及包袱邊的多種組合紋飾…”等內容,同時還提出寶綸閣包袱錦主題紋飾與官式蘇畫錦紋及蘇州彩衣堂包袱錦紋的最大區別,就是“各種幾何形與寫生花卉的組合”。其中主要花卉紋飾“牡丹花”,歷經漢、唐、遼、宋、金、元、明,一直延續到清代,歷來是我國人民所喜愛的“國花”,被用來裝飾建筑。此外寶綸閣彩畫與常熟彩衣堂彩畫最大的區別,在于底層彩畫延續了宋代彩畫畫風,并與江南彩畫地域性特征很好的融為一體。
李路珂老師因6月9日晚上在央美講座,10日凌晨4點從北京馬不停蹄趕到寶綸閣已經中午12點了,有風塵女俠之勢。中午都沒顧得上休息,很快進入狀態。李老師分析認為:圓作月梁藻頭處如意十字別與方心包袱錦從紋飾風格到繪制技法均不一致,值得深入探討;彩畫表面經氧化發黑的顏料應多處取樣研究是否存在采用植物性顏料的可能性;并且提出應借用徽州帶紀年的石浮雕做分類排序來解決彩畫紋樣風格斷代問題,都非常具有學術價值;
紀立芳博士對這次考察期盼已久,數年前她在東南大學做博士論文時曾多次赴徽州田野調查,都沒能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彩畫,這次故地重訪又可近觀其貌,數百年前出自無名畫師之手的繪制工藝清晰完整的保留下來了,從刷底色到“攤稿”(即用墨線縱橫方格,不同于拍譜子做法,攤活后直接繪制彩畫的技藝),再到刷大色、最后拉白粉線的工藝流程全都歷歷在目,可以說親眼看到徽州彩畫傳統工藝是她這次考察的最大收獲。
陳彤老師向來對建筑構造及細部觀察入微,他依據寶綸閣新加建樓梯間入口處天花板土黃地繪的八寶紋飾、整體二層梁架的土黃刷飾,以及構件表面原有松文上其上刷土黃底色(圖4),綜合判斷寶綸閣彩畫經過二次重繪,目前看到的彩畫應為萬歷年間續建時繪制。他還認為寶綸閣彩畫的藝術價值與建筑構件整體上土黃作襯色密不可分。
黃成老師在這次考察中最辛苦的,他不但照顧大家的食宿,還一路給大家介紹徽州彩畫基本現狀、分布情況、保護狀況等,雖然寶綸閣他自己也曾多次實地考察,但此次能跟大家一起對著實物近距離交流學習機會難得,非常珍惜,他這次考察功課做得最充分,帶來了前人對寶綸閣的研究成果,現場對照,發現前人研究的一些疑點,例如“寶綸閣彩畫顏料成分的分析、特別是用金部位,彩畫看似金箔的部位基本均為黃色,只有在門板的紅色油漆上面局部有貼金”,再如關于彩畫的紋飾方面,以往的研究一般認為都是包袱內以多繪牡丹花為主,他發現了茶花、瑞獸等其他紋飾后立刻與大家現場探討,晚上回到住所后大家又集體討論,夜里還繼續和陳彤老師探索到次日凌晨。
在第二天的西遞考察中,彩畫中心成員冒著暴雨考察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的萃和堂、滿芳庭、篤誼庭、秀華堂建筑彩畫,尤其是明代成化年間萃和堂“包袱錦”彩畫,在徽州幾乎絕亡,此次考察留下了第一手珍貴的資料。此外李路珂老師還發現了晚清彩畫中的工藝美術運動風格,這些新的發現對徽州彩畫的研究起到填白作用。
呈坎寶綸閣通過開展數字化勘察測繪完整記錄彩畫現狀,無論對后期的病害勘察還是深入研究都非常有必要,值得向江南地區其他處重要建筑彩畫進行推廣。在這次考察活動中“彩畫中心”的專家與國文琰信息公司的老師們通過現場交流、互相啟發,全面了揭示了徽州彩畫的繪制工藝,也解決了多處前人沒有研究到的疑點。大家深感團隊做研究的優勢與效率,以后應多開展對著實物現場交流的學術活動。(此次考察特別感謝安徽農業大學夏守軍老師的熱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