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岳西古建筑與徽州古建筑有哪些差異
岳西現存有數量眾多的古建筑,但人們往往一見到那青磚黛瓦馬頭墻的建筑就說這是徽派建筑,因而岳西古建筑也似乎成了徽州建筑的附屬物了,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下面我想就岳西古建筑與徽州古建筑做個比較,有不對的地方請方家指正。
首先,不論何處建筑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建筑中的一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其建筑必然包含中國傳統(tǒng)建筑所共有的特征。同時,建筑的功能首先是要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因而它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這就必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下面以古民居為例,分析一下岳西古建筑與徽州建筑的不同風格及其成因。
一是自然環(huán)境是影響建筑的主要因素。
中國地大物博,氣候差異、干濕度差異都很大,這就必然形成建筑上的差異,從而形成中國建筑千變萬化的形式。因此,不同區(qū)域的建筑必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尤其是作為人們棲息地的民居,更是特色鮮明。如北方由于氣候相對寒冷干燥,其民居以保暖向陽為主旨。一般是坐北朝南,門窗多向南開;組群方正規(guī)整,庭院較大,屋身低平(一般都是單層結構),屋頂坡度小,曲線緩和;多用磚瓦,木結構用料較大,裝修比較簡單;為了彌補植被不足,善于運用彩畫。
總體風格給人以開朗大度,質樸敦厚的感覺。其代表性建筑是北京的四合院。南方候炎熱潮濕,其民居以通風防潮為主旨。如江南地區(qū)河網如織,人煙稠密,小橋流水人家是其特點的概括。與北方民居相比,村落集中,庭院比較狹窄,而且?guī)в袠欠浚昂蠖伎砷_門,以便于通風;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致富麗,雕刻彩繪很多。總體風格給人以色彩淡雅,秀麗靈巧的感覺。其代表性建筑是周莊。
岳西建筑與徽州建筑都屬于南方建筑,但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岳西位于江北海拔較高的大別山腹地,氣候相對高寒,居住比較分散,設計上重視朝陽曬暖,柴方水便;而徽州位于江南丘陵,氣候濕熱,人稠地窄,建筑設計上重視防曬、通風、防火。因此,岳西建筑相對徽州建筑而言,受北方建筑風格的影響就多得多了。下面我們來做個簡單的比較:
從布局上看,岳西的古建筑都是中心軸對稱排列。基本上都有是三進兩院落式,左右圍以包屋(當地稱“披屋”或“腳屋”)。正屋與包屋之間抽條天井采光。包屋采用回廊式,以過搭與正屋相聯結。正屋通常面闊三間或五間,中進前后兩個院落為四合院式。四合院根據地形情況大小不等。大的庭院可栽花植樹,小的就是一個排水天井。而徽州建筑是以小單元構成大組群。
一般都是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后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后廳堂隔開,后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屋后是一道封火墻,靠墻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只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是一脊分兩堂,前后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往后的更多進都有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天井敞廳,四水歸堂。在民居的前后或側旁設庭園,養(yǎng)魚植樹,甚至疊山造泉。從這一點看,徽州民居講究緊湊自由的南方園林式建筑,崇尚人和自然融為一體。而岳西古建筑則注重嚴謹莊重的北方官式建筑,強調封建傳統(tǒng)文化。
從建筑結構上看,徽州一般都是兩層以上的樓房,因為為徽州氣候濕潤,人們日常生活一般是在樓上,樓上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內部是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墻。而岳西一帶基本上都是單層結構,有時在前廳或廂屋起個簡單的樓層,但也不以住人為主,作為很重要建筑的堂屋都是單層,內部是抬梁式木構架,山墻直接為承重墻。
從建筑形象特征看,雖然都是飛挑的檐角,層層昂起的馬頭墻,但徽州屋檐為上下兩層的雙層屋檐。外墻色彩徽州為純白的粉墻,黝黑的屋瓦。而岳西是青磚勾白縫,硬山檐口處仿北方懸山博風版的方式,以石灰起一條三十至四十公分的裝飾帶,繪以墨畫或彩畫。從建筑高度上看徽州古建筑外墻比岳西古建筑的外墻高得多,只是因為徽州建筑總是以密集組群的形式出現,所以給人視覺上不顯得太高大而已。
從居住朝向上看,岳西民居雖然受地形地貌限制,但首選的還是坐北朝南向,次之是坐西朝東或坐西北朝東南,以求盡可能達到冬暖夏涼,日照時間長的目的。而徽州民居一般是坐南朝北向。這是因為古徽州人居住習慣上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不宜南向,征家不宜北向”的說法。因為徽州人經商多,商屬金,而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另一方面,徽州濕熱,應盡可能避免強烈陽光的照射,因此,從現存的大量古建筑中大門大多是向北開的。
從建筑組群上看,徽州人稠地窄,因而古村落多。而岳西歷史上人口相對稀少,一般都是以單一家庭為單位,本地曾流傳有“天上神仙府,地下獨子家”的說法。加上受地形地貌限制,也不可能形成大的村落。
二是受人文環(huán)境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建筑產生一定的影響。現代社會交通發(fā)達,人口流通和文化交融不受長江阻隔,而歷史上卻不同,江南江北的建筑文化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處在江北大別山區(qū)的建筑受北方建筑文化的影響遠比處在江南的徽州大。如岳西建筑總是在縱軸線上先配置主要建筑,再于主要建筑兩側布置次要建筑,組合成封閉性的四合院式院落。強調在使用功能上的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等級觀念。相比較徽建筑在布局上就顯得靈活些。
另外,外來文化對岳西建筑產生一定的影響,形成本地建筑一大獨特的特征。遍查岳西各家族家譜,岳西的居民絕大部分都是明清時期自外地遷入,其中大部分家譜記載是從江西瓦屑壩入遷。因此,岳西古建筑必然具有江西建筑的部分特征。如在正屋的兩側加包屋(當地稱包廂),這是岳西古建筑較普遍的做法,它實際上就是江西圍屋的翻版。
當然,這種布局既經濟,又具有它的靈活性,隨著人口的增長,正屋不夠住可向兩側拓展。同時,一道大門朝外,既不破壞其完整性,又具備防范功能,這很符合山區(qū)居住需要,因此,這種建筑手法普遍被當地接受。也有些建筑就直接由外地工匠施工,如青天鄉(xiāng)旗桿老屋,其家主告訴我們他們的祖先就是從江西請的工匠完全按江西建筑形式建造的。我們在響腸鎮(zhèn)無愁村調查時,就有兩處房子完全是北京四合院式,大門開在東南角“巽”位上。
其中陳家老屋的主人就告訴我們他的祖上在清朝康熙年間曾當過上大夫,他怕我們不懂,就指著房子一一給我們介紹,這叫“倒廳”,這里是四合院,那里是廂房,說得頭頭是道。諸如此類的情況還真不少,所以我們說岳西的古建筑文化是十分豐富的。由于它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東西南北的建筑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從而形成它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專家稱其為皖西南建筑。
社會環(huán)境對建筑產生直接的影響,受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制約,歷史上岳西經濟相對落后,而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徽商富甲一方,這就必然反映到建筑上。因此,岳西古建筑比起徽州不論是在建筑體量和建筑工藝都要簡約得多,但這種簡約往往也很有創(chuàng)意。比如,徽州古建筑的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且磚雕精致。而岳西大門大都很簡單,偶有建門罩的也不甚講究;岳西建筑就省略了穿斗式柱架,而讓山墻直接作為承重墻。
一般一組建筑從外表上看氣勢恢宏,端莊嚴整,而內部卻分為中間正屋和左右包屋(當地稱披屋或腳屋)。正屋建筑就很講究,采取雕梁畫棟,油漆施彩,往往傾其財力以達到氣派豪華。而披屋就只注重適用了,一般只是草架露明頂,不加裝飾。這種做法既經濟節(jié)約,又不失體面,同時又突出了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儒家文化理念。
民俗民風在建筑上留有很深的印記,表現一定條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本地建筑大量雕刻蝙蝠、壽星、天官、財神、喜鵲登梅、馬上封侯(馬上立一猴子圖案)等圖案,這也從側面揭示了處在生活貧困中渴望升官發(fā)財大富大貴的心理。而徽州建筑更多的是平安吉祥圖案。如到過徽州的你都會注意到他們的條案上總要擺上一對花瓶,雕刻圖案以平安吉祥和花卉居多,這都揭示了富有一族那種祈求平安的心理,以及在解決了溫飽后那種對大自然景觀的審美情趣。
總之,岳西古建筑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技術,承襲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在此基礎上它又吸收了大江南北眾多地域的素養(yǎng),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因此,我們說岳西古建筑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下開出的一朵奇葩,值得我們去倍加呵護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