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美學—— 看武當山的前世今生
為何今人只知北京故宮,而不知武當宮觀?
明初朱棣登基后,遷都北京,“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武當作為皇室家廟,與北京故宮為同時期建造。然而武當的修建時長是故宮的三倍,總占地面積亦不亞于故宮,是名副其實的天上宮闕。
那么曾經與北京故宮齊名的武當,究竟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武當山的前世今生。
武當山小檔案:
名號: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
位置: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
地勢:武當山屬秦嶺山脈,北通秦嶺,南連荊楚,西通巴蜀,綿亙起伏,方圓400公里,群峰摧秀,叢崖壁立,風景幽奇。
贊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
現今聲望:
1982年武當山的玄岳門、紫霄宮、金殿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唐以前的武當
正是由于較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清幽的自然環境,武當山才成為當時隱居修行的場所。
所以在很久很久之前,大概先秦到東漢末期,武當山就活躍著一些煉丹家和神仙方士,是古代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傳說,東周康王尹喜在函谷關得老子的道德二經,便托疾不仕,隱居武當,后得道為無上真人。
而漢武帝還派遣戴孟將軍來采過藥。戴將軍見武當山環境宜人,藥材豐富,便棄官退隱,后在武當山落帽峰得道。后世還有姚簡、孫思邈、郭無為、陳摶等著名道士也在此隱居修道。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日益興盛,到武當山隱居修道者也變得越來越多。
二、唐宋元時期的武當
唐代開國皇帝推崇道教,自稱是老子后裔,又多次冊封老子。這對道教的發展十分有利。
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均州大旱,均州太守姚簡奉敕在武當山祈雨(武當山屬古均州),“得五龍顯圣,普降甘露”,于是在靈應峰下建五龍祠,宣揚道教。
請記住它“五龍宮”。五龍宮目前尚未開放,一般人無法進入。在課程中跟元培學堂一起去,可以實現在無人情況下參觀五龍宮~
這是武當山志記載的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建筑。
這也就是后來的“五龍宮”——元培學堂古建筑美學朱宇暉老師稱其為武當山建筑中總體第一。
武當山是玄武的神靈之宅,而北宋帝王也十分推崇水神真武(真武即玄武)。
北宋天禧元年(1018),宋真宗冊封真武,同時下詔將五龍祠升為五龍靈應觀。
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夢見神仙舉火南游,道士說是火神出游,可請真武相克。于是宋徽宗便下令在展旗峰敕建紫霄宮供奉真武。
請我們看看后面的山峰,是不是真的很像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子呢?讓我們也記住它——“紫霄宮”
到了元朝,武當道士葉希真應詔到京都施展法術,“止風息霆,禱雨卻疾”,受到忽必烈的賞識。
次年忽必烈封其為“領都提點,任武當護持”,同時將五龍靈應觀升格為五龍靈應宮。
到仁宗登基之際,京都干旱無雨,下詔請武當山道士張守清祈雨有應。第二年春干旱又無雨,又詔張守清祈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祈又雨。
于是皇太后便資助張守清擴建天乙真慶宮,并敕宮額“天乙真慶萬壽宮”。
這便是今天的南巖石殿(建筑全部由青石構成)。是武當山現存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最大的元代原構。
從公元1286年至公元1313年,南巖石殿終于全部完工。
這一年,張守清59歲。從他32歲修建南巖石殿到大殿終于落成,整整經歷了27個春去冬來。至此,武當山道教建筑已形成較大規模。
元代的武當山即以五龍宮、紫霄宮和南巖天乙真慶宮為活動中心。
三、明代的武當山
明代初年,武當山道教建筑終于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武當山在明代也被封為“大岳”“治世玄岳”,位居五岳之上。
我們說武當山主要為明初建筑,便是謂此。
建文元年至四年(1399-1402),因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駐燕京,今北京)起兵反抗。
隨后揮師南下,攻破首都南京,推翻侄子建文帝,并自己登上皇位(是為明成祖),史稱“靖難之役”。
后來,“殺君篡位”的輿論四起。
此時,武當山發生了一件大事,多年未開花結果的榔梅樹竟然繁花似錦,果滿枝頭。
武當道士李素希于是寫了一篇奏章,對朱棣極盡贊美之能事,把他鼓吹成真龍天子,并為其謀權篡位的行為辯護。
李素希派人給朱棣獻上榔梅果和奏章。朱棣大悅。
我們今天去到五龍宮,也可以看到傳說中的李素希墓。
朱棣便利用起真武大帝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隱喻自己是神靈下界,并大造“天人感應”的輿論,宣稱他當皇帝是順應天意,是真武“神明顯助威靈”的結果。
而武當山則是真武修真得道飛升之處。為了平息“大逆不道”的輿論,朱棣終于決定興建武當山。
武當山也由此成為了真正的皇室家廟,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
我們可以看看永樂十年朱棣的詔書:
“奉天靖難之初,北極真武玄帝顯彰圣靈,始終佑助,感應之妙,難盡形容,懷報未能,孜孜未已。又以天下之大,生齒之繁,欲為祈福于天,使得咸臻康遂,同樂太平。朕聞武當紫霄宮、五龍宮、南巖宮道場,皆真武顯圣之靈境。今欲重建,以伸報本祈福之誠。”
明初的真武大帝像(據說頭部是按朱棣的面容來做的)
明永樂十年至二十二年(1412-1434),明成祖派遣30萬軍民工匠前往武當山,耗時13年,在方圓800里的崇山峻嶺間,修建了七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33組建筑群。
另外我們需要插播一下的是永樂遷都北京。
明朝的首都原來在南京。
靖難之役后,朱棣登基,大臣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
永樂四年,下詔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在北京附近修建長陵(皇帝陵墓)。
永樂八年,下令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
永樂十四年,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對于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
永樂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歷時4年。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
由此也奠定了明清兩朝北京城的基礎。
由此可知,北京故宮和武當山是同一時期修建的。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武當山的營造時間是北京城的3倍有余(武當13年,北京4年);總占地面積亦不亞于北京故宮;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也不是北京故宮能比的。
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已經去過了北京故宮,又怎么可以不去武當呢?
還是讓我們回到明初武當山的修建~
武當山整體營造過程大致分為籌建準備、主體營建工程和補充工程三個階段。
且讓我們逐一道來。
永樂十年(1412)春,朱棣派遣孫碧云前往武當山,勘測遇真宮、紫霄宮、南巖宮、五龍宮等地,“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規制,悉以來聞。朕將卜日營建”。
同年7月,朱棣命駙馬都尉沐昕為總提調,正式開始營建武當宮觀。
主體營造工程由遇真宮、玉虛宮、紫霄宮、五龍宮、凈樂宮、南巖宮、太和宮七座大型宮殿及百余座廟觀庵堂組成。
施工期從永樂十年(1412)九月庚子之吉開工,至永樂十六年(1618)十二月丙子朔告竣,歷時7年。
而金殿的安裝也象征著武當山主體工程告竣,永樂十六年(1418)十二月二日朱棣親筆書寫了《大岳太和山道宮之碑》,宣布武當山宮觀告成。
這里出現了七個宮,我們也記住它們——遇真宮、玉虛宮、紫霄宮、五龍宮、凈樂宮、南巖宮、太和宮。外加一個金殿。這些都是我們課程去過的地方,除了凈樂宮。至于為什么,后面我們再說……
補充工程從永樂十七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19-1424),歷時6年。
主要營建項目有凈樂宮紫云亭、天柱峰紫金城,連接各宮觀之間的官道、神道、橋梁以及山巒承接處的亭臺樓閣等。這一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完善武當山建筑的總體布局和交通接待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建紫金城石垣時,朱棣下了這樣一份詔書:
“今大岳太和山頂砌造四周墻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其墻務在隨地勢,高則不論丈尺,但人過不去為止。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但我們現在先按下不表,后面再談。
至此,永樂年間的武當山修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我們今天看到的武當宮觀建筑,大多數都是在此時建成的。
明成祖后200多年,皇室對武當山還有兩次較大規模的擴建。
第一次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提督太監韋貴因武當山石板灘迎恩橋被山洪沖毀,集資在橋東修建了迎恩觀,“用祈鎮壓山水”。
明成化十九年(1483),韋貴奏請明憲宗將其敕封為迎恩宮。
第二次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世宗重修武當。主要工程有:
在山門鼎建“治世玄岳”石坊;太和、南巖、紫霄、五龍、玉虛、遇真、迎恩、凈樂8座宮殿,及所轄廟觀神宇與神道石橋的維修。
另外,八宮終于一起出現。
“宮”,是處于城市中心的皇帝專用建筑。道教宮觀的“宮”本不同于皇宮的“宮”。
然而武當宮觀有別于一般的道教道觀,乃因為武當宮觀屬于皇家建制,然而又不完全等同于皇家宮殿的大型宗教建筑。武當山宮殿最多的時候就是八座,因為“九”為至尊之數,為皇帝專用數字。
武當不能超過皇帝,所以永樂帝時敕建七座,明憲宗時加一座共八座。
所以后來喜歡建廟的嘉靖帝也只能建一座高級別的門坊
這八座“宮”也是建筑群組的概念,在它們各自統領的小建筑群中也包含有名為宮的建筑。
讓我們再次回到正題。
嘉靖以后,由于經濟條件惡化,明朝再也沒有能力對武當山宮觀進行擴建。
四、清代至今的武當山
清代,武當山建筑也處于“休眠”時期。由于清朝皇帝對道教不予提倡,武當山建筑保養與修復也主要依靠道士化緣和地方官的資助,沒有大規模的興建擴建。
清末社會動蕩,因自然和人工毀壞的建筑,再也無力修復。
所以,曾經與北京故宮并稱的武當山宮觀,曾經位居五岳之上的“大岳”武當,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1949年后,政府對武當山古建筑群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當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庫,包括凈樂宮、迎恩宮等大規模建筑群,均被淹沒在了水庫之中。
每當人們在觀賞丹江口水庫的風景時,又是否記得,水庫底下埋藏著的寶貴遺產?
凈樂宮、迎恩宮被淹。所以曾經的八宮,如今便剩下了六宮。
近年水庫擴大,為避免遇真宮被淹,政府總共投資了近2億元,將遇真宮原地拔高了15米。
相信歷史會證明,這2億元,是非常值得的
以上,便是武當山的前世今生。當然,只是一些很簡單的介紹。
武當建筑,從開始營建至今,不知花費了多少的人力財力物力。尤其明初朱棣大建武當,動用30萬軍民工匠,歷時13年,何嘗又不是勞民傷財?(PS:秦長城動用了30萬人,修了9年)
當我們去到武當,登上金頂,看到天柱頂峰的金殿,看到組成紫金城石垣的巨石,再回頭看看我們一路走來的山路,就會感慨:
在沒有現代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如此浩瀚工程,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又有多少軍民工匠曾為此家破人亡?
為了不破壞山的地形(見前面朱棣的詔書),大多建筑材料都是由外地運來的,不似長城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
如金殿的全部構件,亦是在北京鑄成,然后一路運至武當天柱峰頂,再進行組裝的。
如今這些遺留下來的建筑,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藝術水平,也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更見證了生命的消長、朝代的更迭和歷史的流轉。
那么,在今天看來,當初大興土木營建武當,是耶?非耶?功耶?過耶?
在此,我們不想評論。
而屆時諸位踏上武當,又將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