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唐宋明清建筑文化的發展
秦漢時期,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出現了。秦朝皇帝將統一后的各國都城宗廟摧毀,令建筑設計人員繪制所毀都城、宮廟圖紙,在咸陽塬上將其統一修建,其規模之大綿延達二百余里。
在修建過程中,廣泛吸納了不同國家建筑的精湛技藝,并運用到工程中。由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系列規模宏大的壯麗工程。然而能繪制記錄并建造下來的依然是權力者的居住處。到了漢代,中國開始盛行佛教文化,通過佛教與印度、西亞和中亞有了更多的交流與模仿。此時期就在裝飾紋樣中流行出了卷草紋、須彌座等,琉璃瓦也運用頗多,而佛寺建筑也在這個時期大規模、井噴式的在各地涌現。
秦漢以后,直至明清時代,中國建筑以自己獨特的的形制與傳承方式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唐代達到了高峰。在磚、瓦、建筑技術、建筑構件、色彩及裝飾上,創造了高度統一和諧的建筑風格。并且建筑體量相較過去氣勢恢宏,有著嚴格的建筑規范制度。王權的利用價值在建筑中的體現達到歷史的新高度,也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都長安城,并留存至今。唐代以后的各朝各代的建筑成就都沒能達到其高度。
宋代作為中國建筑發展的成熟時期,從“小”的方面為建筑發展史留下了自己的空間。宋代建筑多變秀麗、纖巧細膩,與唐代建筑的宏大氣勢截然不同。而最可貴的是,在宋代頒布了《營造法式》,此書標志著中國建筑建造的成熟與傳承,它規定和記錄了在建筑中的各種規范和準繩,并對預算及設計施工用料做了明確嚴格的規定。
但書中的大規模篇幅記錄與規范的還是服務于王權的建筑形制。元朝在前人基礎上繼承并發揚了中國傳統建筑,并將藏傳佛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中的建筑風格運用到了建筑中。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就是北京故宮,此時各種制度及建制已相當成熟與完善,并頒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以法律的形式統一了官式建筑的各項規范,明確了模數及用料標準,對構造方法進行了簡化與升華。
以上不難看出,出于王權的統治地位,能被記錄和規范保留下來的大多為官式建筑,它們有了自己的規模、規范和地位,并隨著王權的更迭建造、焚毀、擴建、發展,它們身上更多的是奴役的色彩,被賦予獨一無二的功能,永遠處于“被利用”的一面。與此同時,各地勞動人民,有著濃厚被奴役心理的中國人民,他們的民居屋舍的建筑數量也是空前的。
民居建筑文化凝結了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所總結的智慧和經驗。它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受統治階級的束縛,在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上,以功能至上為主要建造目的,口口相傳,在長時間里遵循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法則,發展至今,為后人留下了不亞于官式建筑的民居建筑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