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丨我們該如何提高建筑文化素養?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是國家形象和城市文脈的載體,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充分彰顯文化自信,因為只有中國設計與中國風格,才能讓中國城鄉體現華夏民族的文化根脈。中國建筑文化該怎樣在傳承中找到自信?國民該如何提高建筑文化素養?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研究歷史增強自信
中國建筑與文化無法分隔,古代中國的文化與建筑,一直是毗鄰諸國的樣板。我們愛護自己的建筑文化,并不意味著在封閉的理念中尋找自尊,而在于深入了解中國建筑文化,搞清楚這一點,我們自然會充滿信心,并可大膽地向世界解讀并傳承博大精深的中國建筑文化。
在20世紀著名建筑中,北歐建筑師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其造型設計的多靈感中,他自己承認有來自中國宮殿對屋頂和臺基的處理方式的啟發。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鳥巢”方案,源自瑞士赫爾佐格建筑師,其靈感取自中國古代建筑窗花的藝術造型;伊拉克建筑師扎哈的廣州歌劇院“圓潤雙礫”的大、小石頭設計,也是中國味十足的概念;盡管北京國家大劇院有眾多非議,但法國建筑師安德魯則表示,他使用了中國“明堂”即“上圓下方,四方環水”的理念,這些建筑無論是審美,還是情感的賞析,都給人以深刻印象,自覺不自覺地表征著一種文化態度,這里有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尊重,更有中國建筑文化面向世界的姿態。
反觀我們自身,國人似乎始終未將建筑視作文化。房地產的膨脹,泡沫化的房價越來越使國人只盯著住宅平面及價格,真正體味一個文化對城市發展與美學價值貢獻的人太少了。
中國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在演變之中,但它更在建筑上明顯地表現出來,所以說建筑絕不只是物質對象,它一定與倫理、社會、宗教等文化要素相聯系,建筑一定是這些文化的綜合與組合。為此有專家稱要從世界文化與歷史的演變視角看待建筑文化,即只有四海皆有的、生生不息的、豐富多彩的才是建筑文化的本質。
當下建筑創作的“亂象”
資深建筑師布正偉在《建筑評論》總第七輯撰文強調:上世紀50年代至今,建筑創作上的大偏差都出在如何讓建筑承載文化這個問題上,建筑被文化扭曲,就必然使建筑失去品格。無論我們的設計意愿多么好,都要在后現代大文化環境的氣場中經受“建筑承載文化不離譜”的檢驗。對于中國城市乃至建筑文化的“亂象”,2013年10月25日程泰寧院士在他主持的“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發展戰略”報告中將“亂象”歸納為“扭曲”“失落”“混亂”三個方面。“扭曲”指的是城市建設在方向上有偏離正道之誤差;“失落”指的是洋建筑師占領中國的重要建筑項目市場;“混亂”指在建筑管理(含招投標機制上)存在缺陷。面對積弊甚深的建筑“亂象”,我們必須剖析制約中國建筑設計健康發展的“病源”之所在。
應承認,如“價值判斷失衡”“跨文化對話失語”“體制和制度建設失范”,是應遏制的關鍵。也就是說,我們感受深刻的是如何能夠杜絕“反建筑”的非理性傾向,如何遵循并回歸建筑基本原理,從上至下警惕并反對那些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侈氣度的行業壞風氣。尤其要意識到,“亂象”影響的是文化傳承,“亂象”加劇著城市病,它啟示我們中國高速化的城市化要作出檢討;“亂象”還加劇著工程建設中的“豆腐渣”,成為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和精神垮塌的結果,當下不是技不如先人,而是人心不古;嚴重的還在于,“亂象”不僅使山寨建筑頻現,還“傳染”到城市公共藝術及建筑景觀作品,不僅到處可見迎合“個人興趣”的粗制濫造的雕塑小品,更有令人發指品味堪憂的“不銹鋼球”,迄今東西南北中城市和鄉鎮處處“托球”。近30年來,全國有近20萬只“球”升起來了,這是何等滑稽且敗壞城市文化形象的現象!我以為,缺少創意設計可以彌補,可以再學習,而缺少了文化根基將后患無窮!
解讀中國建筑文化普惠公眾
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是向公眾普及建筑文化教育的集大成者,如“梁林”在20世紀50年代便在研究之余撰寫了大量贊美中國建筑文化的文稿,如1950年梁思成在《關于北京城墻廢存問題的討論》一文中,他以贊美詩般的語言表達了對古老且又魅力無窮的北京城的認知,他也曾向周恩來總理表達對可能會消失的北京古都鏡像的認識:“環繞北京的城墻,是一件氣魄宏偉、精神壯麗的杰作。
它不只是為防御而疊積的磚堆,它磊拓嵯峨,是一圈對于北京形體的壯麗有莫大關系的古代工程。”對于中國建筑文化的普及傳承,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在《人民日報》副刊連載數篇文章;同樣做為建筑學家及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杰出女性的林徽因也撰寫過大量普及版的建筑文化佳作,如1952年在《新觀察》雜志的第1~11期上刊出《我們的首都》共計11篇文章,從建筑傳承上贊美了中國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深入展開中國建筑評論及普及建筑文化出發,我尤以為應展開如下求索:中國建筑何以在設計實踐與文化傳承上擔負起樹立國家形象、服務社會的責任?各級管理部門如何正視“千城一面”“萬物一貌”的建筑“亂象”,如何從中發現文化內涵“缺失”的癥結?新中國建筑65周年、改革開放35周年,城市化快跑中該怎樣留下“真相”反思與教訓?如何彌補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建筑文化的“空缺”?如何作為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傳播才能成為國家治理城鄉建設文化的思想動力?要在世界上樹立“品質中國城市”及卓越中國建筑作品及建筑師的形象,建筑界內外又該如何在體制、機制乃至法制上作出新的改革與創新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