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石構件的材料、工藝和形狀
古建筑的石頭有很多名字。臺基上的石材構件包括土襯石、陡板石、埋頭石、階條石、柱頂石等。不同的石材構件有不同的形狀和加工講究。本期將逐一介紹。
石作的材質
古建筑中常用的石材有很多種,但主要是青白石、漢白玉、雪白、花崗石、青砂石等。
青白石
青白石有很多種,也是青白石。由于顏色和圖案的巨大差異,分為青石、白石、青石、磚礫石、豆瓣綠、艾葉綠等。青白石質地堅硬,質地細膩,不易風化。主要用于宮殿建筑和雕刻石。
漢白玉
一般認為與白玉相比,光澤度不夠,最初被稱為干白玉,細分為水白、干白、雪白、綠白四種,雖然屬于大理石,但質地柔軟細膩,強度和耐風化、耐腐蝕,一般用于大型建筑欄桿。
雪花白
這種石頭是指河北曲陽、山東掖縣等地的石頭,主要用于雕刻欄桿和須彌座。這種石頭不適用于清用于清代以前的官方建筑。目前,我們看到的例子大多是現代古董建筑。修復文物建筑時,應按原石恢復。
青砂石
青砂屬于沉積巖,呈豆青色,質地酥脆,易風化,不承重,但易加工。一般小型建筑多用途。
花崗石
花崗巖有很多種。由于產地和質地的不同,有很多名字,主要有麻石、金山石和焦山石。北方生產的花崗巖多為黃褐色,稱為虎皮石。它們經常用于建造山墻,即虎皮石墻。其余的統稱為豆渣石。花崗巖質地堅硬,不易風化。適用于臺基、階條石、地面等,但石紋粗糙,不易精雕細琢。
石作的工序
《建筑法》規定,石材加工有六道工序:
①打剝──鑿掉大的突出部分;②搏──鑿掉小突出部分;③細漉──基本鑿平;④棱──邊緣整齊方正;⑤斫砟──用斧鏨平;⑥磨──用水砂磨去痕跡。
宋代《法式創作》規定了磚石作品的四種形式,這也成為后來磚雕技法的雛形。第一種叫做挑地起突,即高浮雕。
第二種叫做壓地隱起
第三種叫減地平級,即線刻,沿圖案斜鑿一圈,但圖案不高于表面。
第四種叫素平,即在光平表面雕刻陰線圖案,也被認為是指光平表面。
清朝《工程實踐》規定,實踐包括粗糙、細、斧頭、扁平光、對縫、滾子稱號、灌漿等,工藝與宋代相似,但包括安裝。
同時,為了懸掛砂漿、防滑和美觀的效果,在石板表面特別用鑿子刺印,稱為鑿子。形式有傾斜、光滑和交互方向。
切割斧頭后,開始刷鑿子。操作前,必須放置一條線,以校正規格,以確定是否水平。然后根據彈出的金邊線用扁平刮去金邊線,刮刀的深度不得超過鑿子的深度。
在灌漿過程中,用砂漿粘合。據唐代安濟橋銘文,隋朝趙州安濟橋施工時,石券接縫采用米漿和石灰,宋清制度還規定采用石灰漿,大型石結構部件采用鐵古拉結,宋代稱為鼓毛。鐵古和石頭的接縫通常填充熔化的松香和其他粘合劑。
灌漿應使用桃花漿或生石灰漿。灌漿前可進行必要的管理,防止漿液溢出,弄臟表面。灌漿不僅要注意不要有空虛,還要注意不要太多,否則會打開石頭。
石作的應用
石材廣泛應用于古建筑的基礎工程和臺灣基礎工程。石材與木材相互配合,柔軟剛性,是中國古建筑自身體系的特點之一。
古建筑的基礎深而堅固。在房屋基礎槽坑下,先打木樁,用碎石捏檔,灌漿夯實。基礎主要用碎磚和夯土搗固。這種軟中帶剛的結構是古建筑抗風抗震的主要原因。
在小型建筑中,跺腳直接通向臺明。在一些大型建筑,特別是宗教建筑的正殿前,為了舉行一些儀式,一個平臺經常在廣闊的中間伸出,稱為月臺。大型建筑的臺明一般有1/5的檐柱高,小型建筑有1/5-1/7的檐柱高。月臺應比臺明矮一步或一步,即階石的厚度。
在轉角石活(埋頭石)中,埋頭和陡板石也做榫卯,以保證砌筑的穩定性。在石柱的基礎上,有時會做管腳榫或頂榫(常見于爬山走廊等升降建筑),以適應木質構件。
此外,還有一些獨立的石材構件,由于木材構件的功能和美觀作用,如石柱、石欄桿的前檐,以及一些石塔、石拱等。
在石材仿木構件中,由于石材構件的特點,不能像木材構件那樣輕拼接,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保持穩定,工匠將石材構件制成長條,后端插入建筑本身,然后模仿木材構件層層疊加的效果。
在牌坊、牌坊等附屬建筑、經典建筑等小型建筑中,石材構件更容易模仿木結構。斗拱往往只在表面雕刻,這也是古建筑因時制宜創造的智慧。
石材和磚瓦一樣,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過程。各項工作基本完成后,木結構建筑的建設基本結束,這也是宋代《法國建設》和清代《工程建設例》中記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