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骨骼之藝術,文化之瑰寶
骨雕,以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骨雕的歷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約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居民雖然工具有限,但是隨著審美意識的發展,他們也學會了運用各種材料來裝飾自己,我們也能通過各種文藝作品了解到某些原始宗教的神秘儀式中,也對骨質品有著極高的敬畏,由此可知,骨雕并不一定是當時的普通人可以佩戴的,他們隱含著種種的社會階級象征,以及與自然不可知力量的通話權等神秘力量。
人們利用骨頭制作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歷史源遠流長,與石制品、木制品一樣,同屬人類最早發現利用的生產或生活用品。
眾所周知,在中國骨雕乃西藏流傳已久的具有招財納福,帶來幸運,辟邪保平安等意義之吉祥物,據說它的確能給人帶來福運、財運、事業、愛情、幸福、學業等一切好運.不僅在西藏本地家喻戶曉,且在全球范圍內也紛紛尊崇。
工藝美術大師張民輝的骨雕藝術
另外在中國北方哈薩克族民間的骨質工藝品技術也非常成熟,有鑲嵌的、雕刻的、拼接粘貼等,而且是世界上骨雕商品藝術重要出口地。
骨雕的原料大部分都是引用牛和駱駝的大腿骨,由于駱駝骨骼厚大,因此,更適合做雕刻。
骨雕,以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一般性是以牛骨、馬骨、虎骨、駱駝骨、象骨、猛犸象骨、烏賊魚骨、龜甲、等動物骨骼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制,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藝品。骨雕的歷史悠久,在1982年于陜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為研究我國骨雕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
骨雕的雕刻技法
所謂技法,就是骨雕創作中作者對于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的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快慰,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工藝美術大師張民輝的骨雕藝術
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不明骨雕藝術真意的人,在用刀時不是以刀代筆,而是描畫做作,再加膽子小怕刻壞,結果刀法死板匠氣,刻不出骨雕的趣味來。因此要多刻多練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組裝和細加工。根據構思和草圖的設計,各部位的骨架、骨干、骨片大都采取鑲嵌、用牛皮膠、樹膠、骨膠等進行粘接、拼接組裝、定型,有的還要使用彩繪等多種手段。一件作品基本完成后,最后還要總體進行雕、刻、磨、刷漆等精加工的工作,使其更加完整和精美。
骨雕的制作工藝
1.進料:用牛、駱駝的大腿骨,兩者中駱駝骨更厚大一些,是做骨雕的關鍵部位。
2.選料:由于大腿骨兩頭關節部位骨質疏松,需要剔除,40厘米至50厘米的腿骨只剩下中間13厘米左右的骨料。
3.除脂漂白:先用高溫的物理方法初步除脂,再用化學方法除脂漂白,將骨頭里的油脂抽出,否則骨雕作品容易變色乃至發霉,這個環節至關重要,各個骨雕廠各有其法,但效果良莠不齊,各自保密。
4.構思與開料:構思和開料。哈薩克族做骨質用品和工藝品一般沒有設計圖紙,大多是畫草圖或者是參考圖片。有些經過觀察后積累的資料,先記在腦海里構圖,然后邊做邊設計。把要做的目標確定下來,再進行下料。
5.分工種加工:按照人物、動物、山水以及建筑等類別分類分工種加工。
6.總裝細加工后出品。
工藝美術大師張民輝的骨雕藝術
骨雕鑒賞與保養
按照骨雕工藝品的用途,大致可以分為6個類別:用具類、陳設類、文房類、器皿類、佩飾類、立雕類。
1.首先要區分骨雕和牙雕。兩者的收藏價值有天壤之別,不過目前市場上還出現了模仿骨雕的塑料制品,幾乎以假亂真。塑料制品摸上去有些粘手,拿少許廢料燃燒會立即著火,而骨制品則不會。
2.查看骨制品內部做工是否精細,是否喜歡作品的意境。
3.擺設骨雕作品時,要防塵,避免冷熱溫差變化太大,不讓風直接吹,否則鑲嵌的接縫處容易開裂,骨雕久置會有些微發黃,更接近象牙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