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磚雕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特色
臨夏古稱河州,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重鎮,茶馬互市的商賈云集之地。這里聚居著回、漢、東鄉、保安、撒拉、藏等民族,各民族文化融匯貫通。在古建筑藝術上凝聚了漢族的木雕、藏族的彩繪、回族的磚雕,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其中臨夏磚雕是臨夏古建筑中的一大亮點,據考證,臨夏磚雕起源于北宋,明清時工藝趨于成熟,到現代則日臻完善。由于歷史上戰亂,民族遷徙等原因,早期磚雕精品已難尋覓,目前的宋金磚雕主要見于臨夏地區出土的宋金磚墓中。
磚雕的主要原料是青磚,青磚密度強,抗凍性好,不變形,不變色,磚雕的抗腐蝕性要強于木雕甚至某些材質的石雕。經雕刻的青磚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但因材質松脆、易折,所以歷經幾百年滄桑,還能保存完好的磚雕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臨夏磚雕主要集中在清真寺、拱北、紅園以及名人古民居建筑裝飾上,磚雕藝術也以它“取材簡易,雕制便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群眾喜愛,雅俗共賞”等優點,更廣泛地進入人民的生活,它將會與其他傳統工藝美術一樣,在古河州六縣古民居中,風格獨特、工藝精良的磚雕作品可謂比比皆是。
民居磚雕呈現出風格多樣、手法細膩的特點,這也與臨夏地區的獨特社會環境有關,受伊斯蘭教文化及商業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影響,河州商業的繁榮不僅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也造就了一批巨賈富商。
在當時王公貴族與庶民百姓的宅地是有嚴格區別的,據《明史·輿服志》記載:“庶民廬舍……不許用拱斗,飾彩色。”在這種封建制度下,無官無等的地主商人縱有家財萬貫也不敢在民宅建筑中使用上等材料,于是福而不貴的商人財主只好在磚上動心思,下工夫,并將積累的大量資財用于修建清真寺、住宅,以此標榜財富,光宗耀祖,這也從客觀上促進了磚雕藝術的發展。
這時期磚雕藝術在人才上巧匠輩出,風格上質樸簡約,作品內容豐富多彩,雕工精細,在西北聲譽極高。展現出回族磚雕藝人對磚雕藝術的獨特理解。到民國時期,臨夏磚雕進入了鼎盛時期,無論在制磚業還是磚雕業都已頗具規模。
此后,臨夏磚雕在吸收繪畫,木雕等技藝的藝術特長的基礎上又采用了高浮雕手法,至此臨夏磚雕風格由明清的質樸簡約轉變為細膩繁復。小幅作品即可雕出幾個層次,構圖嚴謹,大幅作品則要飾上凸出的回紋,并在四周襯以幾何紋圖案,高貴富麗。2006年5月20日,臨夏磚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夏磚雕融匯多民族的文化,使得臨夏磚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磚雕圖案精美,雕刻細致,內容豐富,構思巧妙,表達了臨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祝福,臨夏磚雕承載著生活的溫馨樸質,是真正藝術的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