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村落湖南保存完好
高椅古村落位于湖南省會同縣高椅村巫水河畔,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形如太師椅而得名。高椅古村落是明清時期湖南省發現的一個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落,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村現為中國十大古村落之一
高椅村古建筑位于會同縣東北48公里的雪峰山南麓和巫水河西岸的平臺上。在侗鄉,高椅村古建筑規模大,保存良好。古建筑時代序列清晰,自然環境優越,田園風光與傳統文化、文化遺產和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從明洪武13年(1380)到清光緒7年(1881),建筑面積19416平方米,建筑總平面布局,仿佛以五通寺(含大塘)為中心,第二個建有老屋街。到目前為止,明朝早期的建筑很少,北方的坎腳還是有一些明朝晚期的建筑。南方的田野和上下寨大多是清中晚期甚至更晚的建筑。建筑按照原有的風水規劃布局逐漸發展形成,體現了一種中國定居文化。
建筑形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兩層、三開間四排架懸掛山頂穿斗式木板墻建筑,是這一帶侗鄉常見的形式。另一種是較早的建筑,或富裕家庭的建筑,在木結構外,磚高圍墻,在木建筑兩山高馬墻,全面提高建筑的防火防盜功能,屬于湘西檢查屋的類型。外墻砌法用毛石或片石砌基,基石上砌睡墻,早期睡墻可達2米高,稍晚者一般只砌七塊磚;睡墻上再砌空頭墻。砌磚采用滴白縫清水墻的做法。墻面起拔檐粉白灰帶,墻蓋小青瓦,脊做灰塑。外墻角常做成圓角弧形,方便巷道內人員通行。庭院小巧,布局緊湊。一般開側門。外門均為托瓜門罩,為木骨瓦頂。晚些時候,院門經常做成外八字墻,有的在院子里加了一個中門,平時用作大門的屏風,家里有事的時候開中門方便進出。庭院天井布置靈活,或大或小,或有或無。在馬頭墻的拔檐上多畫畫,庭院內的照山水風景畫,或墨書詩句。全村有41幅壁畫和33幅墨書。
古村落建筑的整體布局按梅花排列,巷道和封閉庭院呈八卦陣式,將古村落分為五個自然村落。道路縱橫交錯,就像網狀,進入村莊,就像進入迷宮。村里各種公共建筑,如祠堂學校、街道、寺廟、排水系統、古樹和金都亭,保存相對完整。
村內排水系統根據地形分級開挖多個池塘,收集生活污水。并統一排放到村里五通神廟前的大塘,形成五龍聚集的風水定位。大塘起到吞吐沉淀的作用,最后排入巫水河。這種做法既符合聚水聚財聚寶盆的風水理念,又客觀地達到了綜合污染控制、環境凈化和消防的目的。它應該是古代污水分級處理的一個例子。村內大屋巷辟園397.5平方米,故意拉開建筑間距。修建紅魚池和黑魚池兩個池塘,一池養觀賞紅鯉,一池養食用魚,集消防、休閑、實用于一體。
由于環境相對封閉,村里至今民風濃厚。村中心的五通神廟只是道教神。羅星庵一側供奉佛主、文殊、普賢菩薩、千手觀音;另一側供奉五通大師、楊公菩薩(楊再思)、關圣帝、張飛等。高椅侗族人還崇尚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崇拜水神、火神、土地神,也崇拜古樹、巨石為親爺,祈求和平。三座祠堂建在五通神廟周圍。它體現了高椅人集佛、道、民俗神、祖先崇拜為一體的多元宗教文化色彩。
高椅人崇儒重教,以耕讀為基礎,村中文化教育氛圍濃厚。據族譜統計,全村先后出舉人進士貢生,秀才千總(武秀才)共293人。充分說明高椅人也希望通過提高儒家教育的地位,達到忠孝廉潔的目的。村里有五所學校,分為文武兩類,因材施教。學文有清白堂,學武有敦本堂。每年8月27日孔子生日,孔圣會在敦本堂舉行。村里現有的醉月樓是清同治年間建造的文人學士聚會娛樂場所。清宣統初年改辦為女子學館。
自古以來,高椅村的經濟生活形式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由于濱臨巫水,高椅人出巫水,進元江,下常德,過洞庭,經營木材、桐油、藥材生意。清末見過世面的高椅人,也帶回了資本主義的經營理念和資金,利用當地市場的優勢,當地開店做生意。街上有金匠、銀匠、漆匠、木匠等手工業商店。清同治在清同治年間的月光樓,采用西式券窗,中西結合,流露出主人崇尚西學的心態。到目前為止,村里從事書法、繪畫、木雕、根雕、竹雕雕、竹雕和收藏家,傳統文化遺產非常厚重。
深厚的文化底蘊決定了高椅人豐富的文化生活。高椅曾被稱為百日劇場,現在還保存著古老的諾堂戲。今天的高椅,諾堂戲與花鼓戲、漢戲、陽戲等戲種并存,對人們有益的文化熏陶。民俗淳樸,許多傳統習俗流傳至今,有民俗博物館、耕讀文化等美譽。村里住著一位80多歲的老婦人,她仍然沉迷于剪紙技術,傳承著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也生活在努力工作的年輕人族釣魚仍然是他們的專長。每年春耕季節,村里都會有非常莊嚴的耕牛節來慶祝春耕。如果在4月18日至當地傳統祭神節,村民們會穿著干凈整潔的衣服,去山頂的寺廟燒香拜佛祈禱和平,還會有大型的諾戲表演。在這里,您可以欣賞民族歌舞表演,品嘗侗族農家菜,住在侗寨木樓,體驗侗族生活。或者和老人坐下來抽煙,或者在河邊看洗衣服的村姑。你甚至可以在早上或晚上聞到一種香味。晚上,除了蛙聲,老房子旁邊沒有其他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