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建筑中有哪些殿和堂?
我們都知道每個寺廟都有菩薩大廳和齋堂,但寺廟是由什么建筑組成的,這些寺廟的具體功能是什么?今天我要告訴你。
傳統寺廟由三殿四廂組成,三殿分別為天王殿、大雄殿、藏經閣;四廂是寺廟的主要生活功能建筑,僧人居住的僧房,吃飯的齋堂,接待客人的客廳,冥想的禪堂都屬于四廂。
整個寺廟按三殿四廂的位置分布,分為前院和后院兩部分。
古代有伽藍七堂制的寺廟建設傳統。伽藍也被稱為僧侶和僧侶。它最初是指僧侶居住的花園。然而,它通常被稱為僧侶居住的寺廟和大廳。一個伽藍必須有七座建筑,特別是七座伽藍。
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倉庫、山門、西凈、浴室。宋代形成了伽藍七堂制。
進山進寺的大門也是僧俗的分界。
佛教寺廟最早建在山林中,因此被稱為。它通常是一座牌樓建筑,有三個洞,中間有一個大洞,左右有一個稍小的洞。它象征著佛教的三解放門(即空門、天相門、天作門),因此也被稱為三門。即使佛教寺廟只有一扇門,它也被稱為三扇門。
彌勒殿(天王殿)
寺廟供奉彌勒,因此被稱為彌勒寺。寺廟的東西兩側分為四個天王,因此也被稱為天王寺。彌勒背面的隔板后面塑造了一的雕像,背靠背。大多數彌勒寺都有一對石獅(左雄右雌)守衛寺廟的門。石獅外面有一對石燈柱,底座是須彌山,上面有透明的石燈。
一些受地形限制或規模較小的寺廟往往沒有山門和山門殿,而彌勒殿的三扇門代表了寺廟的山門,因此彌勒殿也被稱為三門和山門。
大雄寶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寶殿,又稱主殿和正殿。大雄寶殿通常是寺廟中最高的建筑,為重檐歇山。寺廟的主要佛教活動通常在這里進行。
寺廟的主尊是佛陀釋迦牟尼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稱釋迦牟尼為大雄,意思是英勇無畏,法力無限,能降服群魔。因此,這座殿被稱為大雄殿。
大雄寶殿供奉的雕塑可分為三類。一是大殿中央供奉主尊佛像;二是東西兩側配備18個羅漢或20天或12個圓形圖像;三是主尊像背面是大島觀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賢、觀音)。
藏經樓
寺廟主供佛(菩薩)大殿后,建有寬大明亮的藏經樓(或閣)存放佛經。經書種類繁多,通稱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經藏,即佛教的教義、理論、思想和方法;二是律藏,佛教的戒律;三是論藏,是菩薩和佛教大師解釋、討論或發揮佛教經典的論文。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將十二部分為十二類。
一些寺院也多用藏經樓,一是藏經,二是供奉佛菩薩,三是僧人學佛經的地方,四是接待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