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南唐代石窟的秘密
萬佛堂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因殿內墻上鑲嵌著數以萬計的石像,故名,寺廟原名龍泉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萬佛堂下有一個著名的孔洞。它是奧陶紀石灰巖地區發展起來的一個巨大的溶洞。原名水幕洞。唐宣宗時期,一位比丘號溪老人在這里創建了萬佛堂,改名為萬佛堂孔洞。洞內有泉,水勢洶涌。
洞壁上有隋大葉十年(614年)和隋唐時期的雕像,大部分都淹在水里。唐萬佛堂早已,幾處古建筑遺跡和幾塊明清石碑散落在萬佛堂孔洞旁。現存的萬佛龍泉寶殿是明代重建的無梁建筑。大廳的三面墻上鑲嵌著唐大歷五年(770年)雕刻的萬佛會圖白色大理石浮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這里記載了北魏李道元。
自隋唐以來,萬佛堂孔水洞一直是京西地區著名的佛寺圣地。其寺廟的平面布局、規模和范圍難以調查。現有的佛堂塔剎是歷史遺跡。1979年8月,被列為北京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石墻下的萬佛堂是明代無梁歇山頂的磚石建筑,面寬三間,正面開著白色大理石卷門,立面浮雕佛像、飛,保存完好,做工精細。兩側各開一卷窗,門上嵌有石匾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簽名大明萬歷丑春吉日重建。萬歷乙亥年是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蓮花花瓣四周浮雕。卷門兩側各開卷窗一,透雕網紋石窗扇。殿名長,內涵豐富。一般佛寺名多為三字四字,五字以上不多見。萬佛堂的名字如此之長,說明它傳承悠久,也是古人尊重歷史的體現。
萬佛堂的現代俗稱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鑲嵌在小殿三面墻上。這是一件長22.8米、寬2.4米的藝術珍品,由31塊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浮雕組成。主題是佛陀說法的場景:佛陀坐在中間,胸部有螺髻,寬廣袖,右手伸展,左手放在腿上,膝蓋下垂,赤腳,腳下有兩夜叉和摩尼珠。佛陀兩側的浮雕是騎獅文殊和騎象的普賢(殿側遼代花塔上的雕刻與殿內菩薩的騎行主題一致)。兩位菩薩前后都被菩薩、天王、神鬼等群像包圍著,背景是無邊海水。釋迦牟尼嵌石,雕護法轉輪王背有兩翼,腳踏兩個龍女。
浮雕周圍雕刻著供養人的浩瀚隊伍,不同年齡段的人物表情各異。南山墻上的眾伎樂飛天持有豎琴、琵琶、阮咸、瑟等樂器,仿佛是一支完整的古典樂隊,正在演奏大曲,讓人如聞其聲。5年3月8日,專家們在南山墻浮雕間發現了唐大歷五年三月八日的愿文。這是現存萬佛堂建筑的最早證據。華嚴宗崇拜現法身毗鄰盧舍那佛、文殊、普賢菩薩,被稱為華嚴三圣遺憾的是,殿內已經受到文物部門的保護,普通人拿不到鑰匙,只能憑前人的資料站在門外隔空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