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崇福寺-古建藝術殿堂
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舊城東街北側。當地人俗稱大寺廟,是殿閣群居古寺廟。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五進院落,十座殿堂,布局嚴整,結構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齊聚一堂,是一座罕見的古建筑藝術殿堂。
崇福寺成立于唐代林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建造。到了遼代,寺廟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后來又改為寺廟,命名為林衙寺。金代西宗時期,寺廟擴建,土木工程大興。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代海陵王完顏亮題為崇福寺。
崇福寺建筑布局
崇福寺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建筑。寺內金代建筑、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
崇福寺一進院,前面的五對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剛殿。原來有四個天王和兩個金剛,但現在雕像已經消失了。它被建成一個文物展覽室,用于不特別展覽。
崇福寺二院,寬5間,深3間的二樓閣樓叫千佛閣。明朝以前叫藏經樓。明朝重建后,閣內周圍有千尊佛像,更名為千佛閣。千佛雖然不存在,但名字至今仍在使用。彌勒佛像和佛后的木制閣樓模型主要保留在前面。佛像是銅鑄的,高約1米。它是崇福寺傳世的明代作品。
三檐雙層閣樓,高約4.5米,結構精致,造型獨特。據說它是明朝模仿唐代大藏經閣的風格,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東西兩側也有雕像。東部7尊為砂巖雕像,高約1米,出土于朔州南榆林鄉舊寺遺址;西部7尊為金檀木雕像,包括1佛4菩薩2羅漢,是朔州西山著名寺廟神應寺遺物。
崇福寺三入院是兩座均面寬5間的配殿,東面是文殊堂,原來是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西面是地藏堂,原來是藏二正菩薩和十大閻君,現在兩座雕像都沒有了,開辟了文物展廳。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的慣例,如果東邊是文殊殿,西邊是普賢殿;如果西邊是地藏殿,東邊是觀音殿。但這里是文殊殿與地藏殿相對,為世界所罕見。
崇福寺四入院是崇福寺的主殿彌陀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面寬7間,深5間,建筑面積約937平方米,高21米以上,其中月臺高約2米,凈高19米以上。彌陀殿建于金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至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大同、遼寧義縣另外兩座),也是寺廟的精髓。
彌陀殿的匾額、雕像、壁畫、雕刻門窗、脊釉被稱為金代五絕。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檐隔扇,窗欞花典雅精致,是中國保存完好的金代作品。
崇福寺的五入院也是崇福寺的最后一座殿——觀音殿,僅次于彌陀寺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具原創性。殿內三尊雕像中有觀音菩薩雕像,左有文殊菩薩,右有普賢菩薩,均為明代原著。
除了上述輝煌的殿閣建筑外,崇福寺還保留了唐、遼、宋石像和許多出土文物。其中,遼代石像和北魏石塔塔剎也非常引人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崇福寺有一座珍貴的北魏寶塔——千佛塔的塔頂,但塔頂存在于臺北歷史博物館,塔頂存在于崇福寺。北魏千佛塔的塔被日本掠奪,塔頂被愛國者收藏。日本戰敗后,塔被移交給中國,并存放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從那時起,這座塔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