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千年古剎獨樂寺及其兩座標志性建筑
天津有一座千年古剎獨樂寺,是中國現存的三大遼代寺廟之一,又名大佛寺。獨樂寺建于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遼代統和兩年(公元984年)重建。明萬里、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維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設墻壁,觀音閣重檐上下增設四根擎檐柱,寺廟東行宮。
寺廟的山門和觀音閣是遼朝的建筑,其他建筑都是明清時期建造的。布局和結構都很奇怪。整個寺廟建筑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西分別為僧房和宮殿,中間為寺廟的主要建筑,由白山門、觀音閣、東、西寺廟組成,山門與寺廟連接。這些都反映了唐遼時期佛教寺廟建筑布局的特點。
說到獨樂寺的山門和觀音閣,我們不得不提到梁思成先生。千年古剎獨樂寺,其山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寺廟頂山門。觀音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高層木結構亭。這兩座建筑已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今天的人們應該感謝著名的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梁思成先生,他們能夠理解其建筑藝術價值。
1932年4月,日軍大舉進攻長城各關口,薊縣即將被日軍占領。梁思成不顧個人安全,帶著一定要測繪這座千年古剎的志向,帶著從清華大學借來的儀器,和弟弟梁思達一起來到薊縣,對獨樂寺進行實地研究,史。回京后,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的幫助下,根據調查測繪資料,撰寫了建筑史上重要文章《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這篇文章共有4000多個字,分為六個部分:總論、寺史、現狀、山門、觀音閣未來的保護。總結指出:獨樂寺觀音閣覆蓋中國木建筑中發現的最古老的人。以時代論為基礎,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建筑,實際研究中國建筑轉型的重要資料,罕見的寶物也是。第四、五兩部分對山門、觀音閣兩座建筑的描述非常詳細。附插圖69幅。寺廟歷史部分記錄了明清時期薊縣被屠殺三次的情節,獨樂寺依靠人民的抵抗和保護,揭露和譴責了國民黨孫殿英部隊破壞獨樂寺的罪行,記錄了國民黨薊縣黨部因人民反對而試圖拍賣獨樂寺的事實。《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一文被許多大學建筑系的教材所選擇,也使獨樂寺在宇內廣受歡迎,享譽九州。
讓我們仔細看看獨樂寺的山門和觀音閣有什么特別之處。
獨樂寺山門
山門建筑在一個矮小的臺階上。山門高約10米,朝南,面寬三間,深兩間。柱體不高,側角明顯;斗拱雄大,布局疏朗。斗拱的高度相當于柱子的一半。它是典型的唐代風格,
山門屋頂為陽臺(wu)殿頂(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高的陽臺建筑形式。陽臺大廳建筑屋頂有四個坡,前后坡屋頂相交形成正脊,兩山屋頂與前后屋頂相交形成四個垂脊。因此,陽臺大廳也被稱為四大大廳和五個脊柱大廳。屋檐像翅膀一樣飛翔,使建筑莊貴,展現了中國建筑獨特的藝術效果。陽殿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筑形式常用于宮殿、壇廟等皇家建筑,是中軸線上最常見的建筑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棱恩殿等,均為陽臺式建筑。在封建社會,陽臺建筑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筑,其他建筑,如政府、政府、商業港口、住宅等,絕不允許使用陽臺建筑的形式。陽臺大廳建筑的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其巨大的材料、宏偉的體積、華麗的裝飾,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五脊四坡形,古稱四頂,屋檐深而緩慢,屋檐角如飛翼,是中國最早的陽臺大廳頂山門。正脊兩端的貓(chi)吻,造型生動簡約,是遼代原物。尾翼向內轉動,不同于明清寺建筑的大吻龍尾向外不同,是我國較早的實物。
山門南面檐下中間懸掛著獨樂寺平額,據說是明代嚴嵩寫的,題字剛勁渾厚。
山門中間是門道(穿堂),前兩個是遼代兩尊彩色泥塑金剛力士雕像(哼哈二將雕像),威武雄偉,是遼代彩塑珍品。后兩面墻是清代畫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華而不俗。
獨樂寺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陽殿頂山門。
觀音閣
主樓觀音閣是一座三層木結構的樓閣;因為第二層是暗觀音閣室,上無檐與第三層隔開,所以看起來像兩層建筑。閣高23米,中間腰檐和平坐欄桿環繞,上面是單檐歇山,飛檐深遠,美麗壯觀。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矗立著兩尊泥塑觀音菩薩站像,高16.27米,頭部直達三層樓頂。又稱十一面觀音,因為頭上有十個小觀音頭像。臉豐滿善良,肩膀下垂,軀干微微前傾,端莊端莊,似動不動。雖然制作于遼代,但其藝術風格與盛唐時期的作品相似,是我國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觀音雕像兩側各有一尊菩薩雕像,造型勻稱,面目豐滿,姿態優美。與唐代仕女畫一脈相承,姿態優美。這些都是古代藝術的精髓,也是遼代的原塑。
觀音閣下層的四面墻上畫著五顏六色的壁畫。南墻大門兩側是四臂、三頭六臂的明王像,北墻后門兩側、東西墻上畫著十六羅漢。山、林、云、水、世俗主題畫。這是明代畫家的作品,保存完好,畫面清晰,色彩鮮艷。
觀音閣以觀音雕像為中心,周圍有兩排柱子。柱子上有斗拱,斗拱上有梁梁。上面有木柱、斗拱和梁梁,將內部分成三層,讓人們從不同的高度欣賞佛陀的容貌;梁梁繞像而設,中間形成天井,上下貫通,容納像身,像頂層斗八藻井。整個內部空間與佛像緊密結合。閣內光線較暗,面光線充足,像容清晰,背面只能辨別輪廓,從而增強了佛寺的神秘性。成千上萬的閣梁、柱、斗梁,但布置和使用都很有規律。由于位置和功能置和功能不同,使用了24種斗拱。其尺寸和形狀,無論是襯托雕像還是裝飾建筑,處理都非常協調,顯示了遼代木結構建筑技術的突出成就。盡管經歷了許多大地震,這個閣仍然屹立不倒。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無一鐵器),以其高超的建筑手法而聞名,是我國木結構建筑的一大成就。
閣樓的設計很獨特。28根柱子,內外兩圈,梁桁架拱連接成一個整體,使建筑具有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簡單而不同,共24種,152種,使建筑莊嚴、莊嚴、高大。三層閣樓,中間做成暗層,節省一層瓦屋檐,避免擁擠感,暗層內外修復旋轉平臺,供認佛教和專欄俯瞰,既實用又美觀。
觀音閣和山門最大的特點是形狀上最重要的一點,類似于敦煌壁畫中看到的唐代建筑。壁畫中看到的殿閣,或單層或重層,屋檐像翅膀一樣出來,斗拱雄偉。閣門的現象與清代建筑大不相同,與宋代風格大不相同,而唐代風格則非常相似。熟悉敦煌壁畫中凈土圖的人,如果突然看到這個亭子,肯定已經進入了西方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