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崇善寺:皇家寺廟,宮式建筑格局!
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東南角,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在唐朝建造的,太原被稱為古代寺廟。最初的名字是白馬寺,后來改為延壽寺和宗山寺,明朝改為崇山寺。明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的三個兒子金公王朱為了紀念母親對高皇后馬的孝順,擴大了寺廟的舊址。
明代崇善寺完全按照標準的宮殿式建筑格式建造。根據寺內保存的明版崇善寺建筑全圖,中軸線上有六座大殿,分別是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大悲殿和金靈殿。有18個庭院,近1000個庭院,包括閣樓平臺和大廳走廊,總面積14萬平方米。
但不幸的是,崇善寺在清同治三年(1864),寺廟著火,主樓被燒毀,只有大悲殿和一些附屬建筑幸存下來。清光緒七年(1881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崇善寺廢墟上修建了文廟。從那時起,崇善寺分為兩部分,文廟占據了大部分地方。這是山西博物館的第一部分,只占原寺面積的40%,成為古白馬寺和明崇善寺的當然代表。
現有的崇善寺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原寺規模的一小部分,由山門、鐘、鼓樓、大悲殿、東西廂房、小院等建筑組成。
大悲殿是崇善寺的主要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比明永樂18年(1420年)建成的北京故宮太和殿早29年。大殿面寬7間,深4間,重檐休息山頂,上檐下掛著大悲殿牌匾,下檐下寫著趙樸初題瑯字相,四字端莊,風格蒼勁。
大悲殿上至梁屋頂,下至窗欞隔扇,均為明代原著,是山西現存明代最完整、最標準的建筑實例,是明代官方建筑的代表作。山西最多的基本上是全國最多的。
大廳正面靠后墻,明間和兩次間筑佛壇。佛壇高約一米,立面須彌座,孔雀藍琉璃貼面,高浮雕花卉圖案,色彩艷麗美觀。三尊菩薩像站在仰蓮花平臺上,高約8.3米。小心站立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東次站立千臂千碗文殊菩薩,西次站立千輪千華子普賢菩薩,合稱三大士。大悲殿供奉的三大士和明洪武時期的原物一樣。
寺內還收藏了宋紹定四年宋版歧沙藏經(全部)、元版藏經(部分)、明下統五年明版北藏經(全部)、明成化八年赤金寫德華經七卷、明嘉靖三十年南藏經(全部)。此外,還保存了上下兩冊釋迦牟尼如來應化事跡和五十三參五彩畫(這些畫冊雖然是明代作品,但色彩鮮艷如新,非常吸引人)。明正統十四年鑄造的大鐘,是研究中國宋、元、明藝術的寶貴資料。
崇善寺不僅外觀引人注目,而且具備其他寺廟所不具備的條件,即它不僅是一座佛教寺廟,也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廟。中軸線上的最后一座大殿——金靈殿,是一座沒有皇位的祖廟,這在中國佛教寺廟的建設中是罕見的。因此,它比普通寺廟享受更多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