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吊腳樓是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筑的瑰寶
湘西吊腳樓,又稱吊樓,是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傳統民居。,在渝東南、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有很多吊腳樓。吊腳樓大多是靠山靠河建造的,呈虎坐形。最好的屋頂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后來講究朝向,或者坐西向東,或者坐東向西。
據說建筑是一門凝固的藝術。湘西吊腳樓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筑史上的瑰寶。它是湘西最簡單、最溫暖的驛站。幾個家庭,幾十個家庭,依山傍水,層層疊疊。獨特的建筑技術也激發了人們探索湘西和湘西民族建筑文化的欲望。
湘西土家族在生活形式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唐宋之前,土家族的祖先仍處于半原始時期。生產依靠刀耕火種。生活用樹枝和樹葉扎在大樹腰上。樹葉可以用來遮風擋雨,樹葉可以脫離地面,避免野獸入侵。這種房子懸在半空中,下面沒有支撐,故名湘西吊腳樓。
到了宋至清末,實行羈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人士有機會與漢族人士接觸,吸收了部分漢文化,其居住條件有所改善。正逢當時的制陶業不斷發展,于是,便有了斗拱飛檐,鰲翅雕花等房屋建筑。
民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建造普通木瓦結構的房屋。它的屋頂用瓷磚堆砌,中間大部分是產品形狀;兩端用瓷磚傭金翹曲,雖然不像富人的房子那么壯觀,但也獨特。
吊腳樓窗雕刻藝術是衡量建筑工藝水平的重要標志。湘西土家吊腳樓窗雕刻與民歌一樣豐富多彩,包括浮雕、鏤空雕刻等雕刻工藝。
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農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情。鳥獸、花鳥蟲魚、歌舞比賽、神話傳說栩栩如生,故意深刻。
除了歷史悠久之外,湘西吊腳樓種類繁多。
單吊式:這是最常見的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有正屋一側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支撐。
雙吊式:又稱"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主房間兩端都有吊式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不是由不同的地區形成的,主要取決于經濟條件和家庭需求。單吊式和雙吊式通常共存在一個地方。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湘西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后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
平地吊裝:這種形式的湘西吊腳樓也是在單吊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單吊裝和雙吊裝。主要特點是建在平壩內,根據地形不需要吊腳,但只是抬起廂房,用木柱支撐。支撐木柱落地與正屋平齊,使廂房高于正屋。
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最大載體,是了解民族文化體系的捷徑。我們通過觀察當地的建筑來判斷它的地理和文化區域。當劃船湖時,看著河流緩緩流淌,欣賞著兩岸散落的一排排吊腳樓,我不禁感動——這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杰作,時間賦予了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歷史氛圍。
小籃子,悠閑,媽媽笑著把我帶下了吊腳樓。小籃子風靡全國,也讓很多人向往湘西。走進湘西,除了迷人的風景和獨特的少數民族習俗外,這里的建筑也令人印象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吊腳樓已成為湘西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