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公廟:古建筑脊飾,屋頂上的故事!
岐山周公廟是中國同類古建筑中規模最大、形狀最完整的周公廟。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去世后,周人在這里建祠堂祭祀。西周末,這里的建筑被摧毀,秦漢以后重建。唐初,唐高祖李淵為紀念周公旦,下令在這里創建周公祠。之后,經過宋、元、明、清朝的修繕和擴建,周公廟有了現在的規模。
冬天的陽光投向鳳凰山,唐柏在周公廟前的影子里呼嘯著千年的風。風吹進周公廟,在鳥鳴和松柏之間變得柔和寧靜。11月20日上午,記者走進周公廟,在這樣的氣氛中抬頭一看,看到了古建筑屋頂上的美景。
屋頂上有龍有鳳,仙人有異獸,亭臺樓閣。在陽光下,這些做工精細的磚雕脊飾無不栩栩如生。岐山縣文化文物廣播電視局副局長楊慧敏表示,周公廟古建筑的脊柱大多是明清時期制作的,主題主要是神話故事,包含了關中道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是難得的珍貴遺跡。令人驚訝的是,周公廟每座古建筑的脊飾都有不同的主題。比如周公獻殿頂上的龍生九子。
周公獻殿位于八卦亭的周公獻殿。據記載,這座殿建于明朝,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傳統的五脊頂。在脊上,幾十個形狀各異的脊獸排成一排,中間是一個樓閣式的脊飾。這個樓閣有三層,每層都有復雜的雕刻。二樓中間有一塊牌匾。仔細看,你還可以看到牌匾上刻著的字跡。楊慧敏說,這種脊飾被稱為子牙樓,在民間傳說中,這種脊飾有鎮宅驅邪、保佑平安的寓意。在子牙樓兩側,有兩只雄獅背著寶瓶和大象背著寶塔,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瑞獸。再往外,就有各種形狀各異的異獸。楊慧敏說,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
根據自古以來流傳的神話故事,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其中一個叫做吻(chīwěn),據說吻很容易吞下,所以在脊柱的兩端,也被稱為吞下脊柱的野獸。在一些古籍中,吻被稱為海獸,通常喜歡爬上去俯瞰,不怕火。所以古人喜歡做吻形的背部裝飾,這意味著避免火災,確保安全。
周公廟古建筑除了龍生九子的脊飾外,還有許多其他形狀的脊飾。這些脊飾有不同的類別,如飛龍、飛鳳、大象、人俑、各種異獸和神話動物。同時,由于這些脊飾都是手工制作的,即使是同一類別,也沒有重樣,令人驚嘆,也欽佩祖先的精湛技藝。
江源祠正殿屋頂上的一組脊飾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江源祠屋脊兩側,各有鳳凰形的脊飾,鳳凰展開翅膀,看上去十分動感。隨著鳳凰脊飾向內延伸,可見復雜的紋飾層出不窮,布滿整個屋脊。這些紋飾中,每隔數十厘米就有麒麟或龍身造型的脊飾,看起來就像是瑞獸在祥云中上下翻飛、在海浪中左右穿行一樣,在麒麟與龍之間,還有幾個造型各異的人俑。岐山縣文化文物廣電局文保部工作人員賈保地表示,這組脊飾的名字叫鳳打麒麟鉆龍花。姜元祠的位置和脊飾的造型都與姜元的傳說密切相關。
據說姜媛是炎帝后代有泰氏的女兒。她出去向高媒體尋找孩子。后來,她踏上了巨人的足跡,生下了后姬。后姬教人們務農,成為中國農業的祖先和周人的祖先。周公廟古建筑中,周公殿居前,姜源祠在中間,后姬祠在后面。姜源是后姬的母親,周公是姜源的幾代孫輩,所以岐山人也稱這種布局為姜源背后抱孫。而江源祠屋頂的這組鳳打麒麟鉆龍花,也寓意著姜源生下后姬的傳說,鳳凰代表姜源,龍代表后姬。
其余古建筑上的脊飾也各有特點,有撫須端坐的老將,有仰面望天的壯漢,有奔馳的駿馬,還有吐舌“賣萌”的異獸。記者甚至還看到了一名身穿清代服飾、腦袋后拖著一條辮子的人俑。如果細細解讀,每組脊飾背后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怎能不令人陶醉?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些脊柱也反映了祖先的智慧。放置脊柱的位置通常是屋頂瓷磚的交叉點。如果不堵塞,就會漏雨,從而影響建筑的質量。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不同形狀的脊柱不再單調和一致,而是有曲線和層次感,但也使建筑本身反映出不同的氣質。
能做脊飾的必須是聰明才智的工匠。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飾新鮮的生命,讓脊飾體現出塵氣。同時,不同的脊飾也體現了工匠不同的風格和氣質,這是工匠們驕傲的藝術成就。
當我們抬頭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周公廟古建筑的屋頂上有各種形狀、精致獨特的磚石脊飾。每組脊飾都有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