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保護文物,讓中華文明代代相傳!
經過40年的春秋,經過40年的艱苦奮斗,文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文物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貢獻有目共睹。金名片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物保護已成為社會共識。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上有1000多個文物展覽,外國觀眾超過1億。文物帶你看中國的數字展示系統覆蓋了30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絲綢之路文化展、中國寶藏展前往德國、意大利、斯里蘭卡等10多個亞歐國家;波蘭、捷克共和國、阿富汗等一帶一路參加中國舉辦各種文物展,讓人們不出國就能欣賞各國文明,增進相互了解。
近4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實踐,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的社會共識不斷深化,形成了政府領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利用模式。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重視文物工作。198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實施。到2002年10月,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了60多項重要指示和指示,考察了30多個文物博物館單位,參加了20多項重大文物活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為新時期文物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
部門合作不斷推進,地方黨委和政府緊緊落實。目前,文物工作已納入國家文明城市評價體系,文物消防安全已納入省政府消防工作評價體系。與公安、海洋、海關、工商等主管部門聯合執法,繼續防范和打擊文物犯罪活動。2018年,從巴西國家博物館火災事故中吸取教訓,與應急部、文化旅游部聯合開展博物館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檢查,覆蓋所有博物館和文物建筑,遵守文物安全生命線。
促進文物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整體發展。為了使文物珍寶像明亮的星星一樣閃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廣闊星空中,文物部門不斷增強積極服務和積極行動的意識,促進文物工作服務于國家重點項目。
從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到南水北調工程,從汶川地震救援任務到北京市副中心建設,從雄新區建設到京津冀協調發展,文物工作與國家重大項目合作,積極搶救和保護大量珍貴文物和遺址。以支持河北雄新區建設項目為例,文物系統調動國家力量,在雄新區成立聯合考古隊,分為八組考古和地面文物調查,考古調查200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礎上,為雄新區制定了詳細的文物保護利用規劃,梳理背景,鞏固文化基礎。
加強文物工作與人民生產生活相結合。實施古建筑和傳統村落保護項目,開展270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促進文物保護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和農村振興相結合。36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三次公布,其中2011-2013年首批12家接待游客6563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20億元。重點搶救、保護和利用革命文物,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延安革命遺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舊址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實施,142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舊址被列入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江西僅接待1.43億名紅色旅游游游客。通過保護和利用革命文物,幫助革命老區打贏扶貧攻堅戰。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文物作為中華文明悠久的實物見證,成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展示文化影響力的金名片。
秉承保護發展、保護發展的理念,提高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努力走出文物保護利用的道路,讓文物的歷史內涵和價值進入新時代,讓中國文明的火,是改革開放40周年的最佳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