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上的豪華外套-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起源于江南蘇杭的民間傳統做法,故名蘇州片。明永樂年間,北京宮殿被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被引入北方,成為一種不同風格的彩畫形式。常用于園林建筑,給人活潑、優雅、情趣、無限遐想。經過數百年的變化,蘇聯彩畫的圖案、布局、主題和色彩設置與原江南彩畫不同,特別是乾隆時期的蘇聯彩畫色彩鮮艷,裝飾豪華,也被稱為官方蘇聯畫。
蘇式彩畫由圖案和繪畫兩部分組成,主要用于園林和住宅。蘇式彩畫根據建筑規模、等級和功能,根據工藝和用金量,分為不同類型,如金琢墨蘇畫、金線蘇畫、黃(黑)線蘇畫、海寶蘇畫等。其中,金琢墨蘇式彩畫是蘇畫中最精致、最華麗的一種,在構思和表達方式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蘇式彩畫的主要特點是在開間中間形成包袱構圖或方心構圖,在包袱和方心中畫出山水、人物、羽毛、花卉、動物、魚蟲等不同主題的畫面,成為蘇式彩畫裝飾的突出部分。南方氣候潮濕,彩畫一般只用于內檐,外檐一般用磚雕或木雕裝飾;北方內外兼施。
蘇式彩畫是清代彩畫的重要類別之一,低于印章彩畫和旋子彩畫。龍和旋子圖案不能繪制在畫中,主要用于亭臺樓閣、平臺、走廊、亭臺樓閣,以及庭院和花門的前額。
蘇畫可分為三種:方心蘇畫、包袱蘇畫、海抹蘇畫。
方心蘇畫的方心部分大多畫鳳紋、西番蓮等紋飾,藻頭部分一般畫地,錦地上畫山水、花鳥等。
包袱蘇畫是將檁條、墊板、支撐三個構件的支撐心連接起來,畫出一個大的半圓形裝飾面,就像一個包袱,因此得名。包袱的輪廓由云弧組成繪畫的手法繪制山水、花鳥、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
沒有方心和包袱,也沒有畫框,可以隨意在構件上畫圖案作為裝飾。
此外,還有兩種特殊的蘇聯彩畫。即金琢墨蘇畫和金線蘇畫。金琢墨蘇畫用大量金箔襯地,退暈層次豐富,一般,一般為7-9層,有的高達13層,是蘇聯彩畫中最豪華、最豐富的一種。金線蘇畫的箍頭線、包袱線、聚錦線等主線用瀝粉貼金,退暈5-7層,是常見的蘇聯彩畫。
包袱式蘇畫的構圖是在檁條墊的位置上畫一個半圓形的畫框,就像一個包袱皮從上面蓋在梁大木構件的中間。因為它的形狀像一條垂下的圓形花巾,所以被稱為包袱。包袱式蘇畫在北京的應用在清末最為流行,形成了官方蘇畫以包袱式為主,方心式為輔的局面。
方心式蘇畫的構圖以檁條墊為單位,每個分別分為三部分:箍頭、找頭和方心,其中方心占總長度的1/3,兩端找頭和箍頭各占1/3,找頭部畫夾子、聚錦、找頭花。方心蘇畫主要用于走廊中清空的部分,如扒梁和抹角梁。如果用于檁條墊連接的部件,檁條和方形采用上述構圖,墊板畫博古或花卉。
海粉蘇畫的構圖比較簡單,經常在兩個素箍之間畫一個圖案,也可以保留單粉夾圖案。檁條的繪制內容相互交換,畫流云或黑葉花。畫流云的部分是綠色背景和綠色箍頭;畫黑葉花的部分是綠色背景和綠色箍頭。墊板的背景顏色是紅色的,畫著青色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