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2800年 還原明清建筑形態的精煉
唐代建筑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幾乎贏得了人們對古代建筑的所有贊譽。過去的建筑歷史研究人員經常因明清時期單一建筑藝術性的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筑。事實上,明清建筑不僅在創造群體空間的藝術性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建筑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磚石在明清建筑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磚石結構的快速發展。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是明清時期最好的建筑作品之一。有價值的是,這個建筑群仍然非常完整,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建筑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仍然居住在城市居民中。
引起世界關注的明清建筑群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一段時間,這個內陸小鎮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義吸引了世界的關注。從那時起,人們開始關注活明清建筑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建于公元前827~前782年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 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明初,為了防御外國南擾,修建城墻。康熙皇帝西巡經平遙,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修建了四面大城樓,使城市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將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隔成兩個風格各異的世界。
磚木結構和窯洞洞式建筑為主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檁條的直接結合,降低了斗拱的中間層次。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間的效果。磚石也廣泛應用于明清建筑,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在平遙古城2.25平方公里的城市里,有為數不多的傳統民居建筑,共有3797個四合院。這些四合院由幾套庭院組成,軸線清晰,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外雄內秀,沿中軸線。中間分為短墻和垂花門樓,形成日和眼字形的基本布局形式。
這些住宅建筑保存完好,很好地展示了明清時期以磚木結構和洞穴建筑為主的建筑群。華麗的繪畫、精美的木雕、生動的石獅、珍稀的墻壁等,無處不在,令人驚嘆。難怪平遙被稱為:文物寶庫,世界李珠 ,真是名副其實。
院內主題建筑主房一般為三五個磚拱洞,前面有木屋檐,柱廊上有復合瓦屋頂,明柱上方有月普欄荷葉,欠板雀更換掛落,屋頂為平頂。有的建風水樓,墻壁和女兒墻多為磚欄;東西廂房和倒座南房均為單坡向內坡的木結構瓦屋頂;街道對面有墻,屋外有石獅、螺栓柱和登馬石。保護完好的四合院有400多個,是古城的一大特色。
明清建筑簡潔細節繁瑣
在建筑方面,以平遙古城為代表的明清時期達到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最后一個高峰,呈現出簡潔繁瑣的形象。由于斗拱比例降低,屋檐深度降低,柱比例細長,不再使用生長、側腳和卷曲。梁坊比例重,屋頂柔和線條消失,呈現出克制但穩定嚴謹的風格。建筑形式精致,符號性增強。官方建筑已經完全定型和標準化,清政府頒布了《工部工程作法》,民間有《正式建設》和《園治》。由于制磚技術的提高,這一時期用磚建造的房屋數量突然增加,城墻基本上都是用磚砌成的,使得區域特色開始明顯。平遙城墻整體保持了明初的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珍貴實物資料之一。平均寬約12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墻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為4米。墻內為土,外為白灰,頂為青磚,內為馬道和內向排水通道。墻上有6座城門和門樓,四角各有1座角樓,每隔50米就有72座敵樓,堆口3000多座。據說是孔子有弟子3000,賢人72。平遙城墻保存西西安城墻、湖北荊州城墻、遼寧興城城墻保存良好,規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