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關于藻井的裝飾藝術
藻井可追溯到北魏時期(公元前386-534)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頂部的石蓮。古人穴居時,頂洞以納光、通光、上下出入,禮記.禮運記載:前先王沒有宮殿,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它看起來像一個凹井,井和藻類裝飾,所以被稱為藻類井。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為方形抹四角,上加斗八。
漢代(公元前202-220年)至唐初(公元618-712年),文獻中的藻井是一種持續的韻天花,方井中畫著倒掛的蓮花。漢人稱之為平機或乘塵
發展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建法》明確將天花分為平閣、平基、藻井三類。明代以后,藻井的發展由簡而復雜,由實用的結構形狀演變為裝飾結構。藻井的結構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非常精致和宏偉。除了規模的增加,象征天國的頂心鏡開始增加,蓮花瓣被放置在周圍,云龍被繪制在中心。后來,該中心的云龍越來越受到強調。
到了清代,它成了一條雕刻生動的盤龍。盤龍口掛吊燈,不失原鏡形。由于清代藻井的流行可以作為頂心,藻井被改名為龍井。
中國古代的熟練工匠將中國的歷史文明、皇室的杰出尊嚴和對自然美的向往融為一體,凝聚在圓頂的木制美麗構件中,將中國藻井藝術發展到極致。隨著建筑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結構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和華麗的演變過程。
漢代的斗四藻井是在方形中重疊兩層方形,在方格中心繪制圖案。這種基本結構已成為漢代以后各種藻井結構變化的基礎。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出現在宋代《法式建筑》中。斗八藻井主要用于室內天花板的中心或關鍵部位,分為上、中、下三段:下方形、中八角形、上圓頂八瓣稱為八斗。室內不重要的地方多采用小斗八藻井,下段為八角井,上段為斗八。
在宋代斗八藻井的基礎上,明清時期的藻井風格變得更加復雜細致。最明顯的變化是藻井頂部明鏡范圍的擴大,有的占八角形的一半以上。龍紋雕刻主要用于圓井,因此在清代被稱為龍井。
幾乎所有的藻類井都采用中軸對稱結構,垂直骨架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方形、圓形、八角形等。這種規則的骨架結構使整個藻類井無論雕刻、繪畫或黃金有多復雜,都能保持復雜而不混亂,總是有節奏感和節奏感。
藻井的工藝非常復雜,由榫卯和斗拱堆疊而成。各種梁檁穿插結構形成藻井,被認為是中國木制建筑的裝飾技術。
藻井木工構件的生產要求在切割、墨線、榫頭、鉆孔的各個環節都不斷改進,木紋的方向、榫頭的位置和孔徑不能有誤差。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通常由四柱、兩梁和兩梁組成,形成一個稱為房間的基本框架。它可以左右連接,也可以前后連接,也可以上下重疊,也可以分散組合,或靈活形成八角形、六角形、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藻井一般采用幾個方形斗和幾個弓拱縱橫穿插的組合。藻井中的斗拱既有裝飾功能,又有不同建筑等級的標志。一般來說,建筑越宏偉高貴,結構越復雜。
就藻井上裝飾彩畫的繪制程序而言,根據《法國創作》一書的記載,一般分為四個步驟:襯里、襯里、細色和貼金。換句話說,首先涂上背景色,然后涂上圖案的大顏色,然后畫出細節,最后用泥金或金箔裝飾。正是因為當時采用了這樣的步驟,唐宋時期殿堂藻井的彩畫或雕刻顏色大多是多層次、華麗的。
方井結構和中心圖案可分為五類:
①方井套疊藻井:是北朝平棋圖案的遺風,只能保留方井套疊框架的結構,但井內圖案變化多樣。
②盤莖蓮花藻類井:是隋代一種獨特的藻類井。其特點是井內有18瓣大蓮花。蓮花被變形莖包圍,以忍受冬季圖案。圖案傾向于自然形式。井外有圓形連珠圖案、耐冬圖案和白色珠圖案三種邊緣裝飾,長而精致的三角形圖案掛簾。隋代藻類井的作品沒有程式,形象新穎,千邊萬化,各有其妙。
③飛天蓮花藻井:井心較寬大,大蓮花周圍畫若干飛天繞蓮花飛翔,此類藻井裝飾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間,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
④雙龍蓮花藻井:井心蓮花兩側畫二龍戲珠,藻井周圍畫十六飛天,內外呼應,動感強烈。
⑤大蓮花藻井:井內只畫一朵大蓮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裝飾層次較多,簡潔清新。
藻井深厚的中國傳統思想為中國古代建筑增添了無限的意義。當人們被紫禁城宏偉的宮殿和雕刻的柱子所吸引時,屋頂上凝聚的藻井也是一個華麗的建筑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