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藏族民居建筑-康巴民居
康巴藏區是中國三大藏族聚居區之一,在中國西南邊疆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訓,當代也有穩藏必先安康的戰略審視。康巴藏區位于橫斷山區(即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縣、西藏昌都市、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等地區)。
康巴歷史文化是藏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巴民居建筑具有濃厚的藏族風格和強烈的地域特色,被稱為康巴名片。康巴民居建筑不僅建筑結構多樣,而且建筑布局多樣。平面和空間布局多變,層次感強。
由于甘孜州位于漢藏交界處的過渡區,在藏式建筑中,也借鑒了一些漢式建筑風格和傳統,并有機地融入了當地建筑,使康巴民居具有兼容的多樣性。在建筑裝飾和內飾中,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傳統風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吸引力。同時,康巴民居建筑也具有地域特色。
康巴民居分類
從建筑結構的角度來看,大致有石材、泥木、木材、混合物、紡織品等五種類型。石木結構建筑,內框架為木結構,外圍護結構采用天然石材和粘土為材料,砌筑。這種結構在甘孜州非常普遍,尤其是丹巴、康定折多山以西、雅江、稻城等地。
泥木結構建筑的內框架與石木結構建筑基本相同。外圍護結構由天然粘土、框架和模板制成。這種結構建筑在鄉鎮、巴塘、甘孜等地很常見。木結構建筑是由半圓木迭架制成的箱形建筑。藏語稱為崩康,即建筑中的井干建筑。
其基本形狀為:除支撐系統為圓木柱和梁外,其余維護結構均為圓木對切、橫向平置、弧向外、平面向內,以開間為組合,角交接處做成凹榫,層層重疊,直至達到所需的層高。為了保證半圓木的完整性,在上下之間做一些連接榫。這種建筑的木壁厚實,能達到保暖的目的,而且外觀呈波形曲線,造型特殊,美感強,給人清新厚重的感覺。這種結構的建筑具有優異的保暖性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獨特的外觀風格。
混合結構的建筑通常在石木結構的基礎上裝飾適量的崩康,或在泥木結構的建筑中裝飾適量的崩康。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巴、康定、道孚、雅江、九龍等縣的石高碉和新龍、鄉鎮、巴塘等縣的夯土高碉。
甘孜內高碉形成歷史悠久。據調查,甘孜州18個縣中絕大多數都有這種古代高碉的遺跡。丹巴、康定、道孚、雅江、九龍等縣最具代表性的石砌高碉和新龍、鄉城、巴塘等縣的夯土高碉。目前,殘留在丹巴、康定等縣的完整高碉中,最高的高碉建筑無論是建筑技術和藝術效果都達到了絕佳的地步。它不僅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旅游文化景觀,也是研究該地區古代歷史文化和建筑的理想化石標本。
紡織建筑是以紡織品為帳篷搭建的帳篷。其中,由牦牛毛編織的粗毛織物制成的帳篷被藏語稱為我們,也被稱為倉庫,主要分布在石渠、色達、理塘等牧區。此外,還有一種由織物制成的帳篷。藏語稱為顧,一般為白色,是為臨時需要而制作的。
節日來臨時,成百上千的帳篷拔地而起,一座帳篷城出現在人們面前。帳篷城的帳篷種類繁多,似乎成了帳篷展覽活動。小帳篷可容納三五個人,中等帳篷可容納十幾個人,大帳篷可容納十幾個人甚至幾百個人。一般來說,帳篷是單層的,在角落和裙子上鑲嵌著藍色和黑色的邊緣,然后在帳篷上縫制蘭扎、祥云等圖案。
至于豪華彩帳,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的裝飾圖案種類繁多,是農區和寺廟建筑裝飾中常用的彩繪圖案,如八吉祥、忍冬、奇俄、祥云、蘭扎、蝙蝠等。圖案的顏色非常鮮艷,大多是藏族人喜愛的紅、黃、蘭、白、黑等顏色。這些圖案和顏色在帳篷白色面料的支撐下特別華麗。
內層一般為紅色、黃色和藍色的窗簾,在陽光和外層白色背景的映襯下,讓人感到高貴和優雅。據調查,制作豪華帳篷需要1000多個工作日;整個帳篷的價值高達數萬元。
康巴民居的內部結構
康巴人的住房一般為2至3層的樓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墻,墻里不用打木樁,卻能砌得光潔、嚴整。往往一排建筑有幾十戶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壯觀。一幢建筑內的房間大小、結構布局安排得十分合理,很像內地城市建造的多單元式的樓房;不過這兒的民居都帶有一個大庭院,院門也修建得高大、結實。
過去,康巴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之間有更多的攻擊和斗爭,民居使用獨木截成矩形梯子。這種獨木梯可以快速拆除,以切斷進入房間的通道,從而自衛和防盜。現在人們把獨木梯改造成了帶扶手的臺階樓梯,走路更方便。
住宅樓的一樓有一扇窗戶,向庭院外開放,用作牲畜圈、草房或車庫。住在中層。除了臥室、客廳、廚房、倉庫和廁所外,這一層還設置了供奉神佛的經堂。經堂寬敞華麗,巨大的彩畫和精致的佛龕占據了一堵墻。經堂還供奉祖先上傳的唐卡、法器和僧侶留下的吉祥信物。在專門為喇嘛準備的禪宗床上,鋪上厚厚的、華麗的毯子。
經堂是藏族家庭的中心。當你來到貴賓面前時,你必須首先禮貌地去這里燒幾根高香。即使是主人也不能坐在經堂里。至于女性,即使是來自遠方的客人也絕對不允許在經堂休息。雖然這個習慣不能被理解,但康巴女性仍然堅持到今天,沒有抱怨。
康巴民居的房間和客廳裝飾色彩斑斕,甚至橫梁和天花板布滿了彩繪雕刻。藏式柜子、桌子、門窗、窗戶五顏六色,勾金描銀……鑲嵌珠子的銅壺、法器、玉瓶、金佛……更讓人眼花繚亂。如今,康巴地區的富裕家庭越來越多,古色古香的藏式櫥柜上有彩色電視、收錄機和電子游樂機。有些人一路買冰箱。然而,在康巴最熱的夏天,他們必須在房間里穿一件薄毛衣。冰箱自然沒用,只能當儲物柜。
民居的第三層通常用來堆放沒有彩畫的糧食和雜物。頂部結實平整,用于干糧,是一個很好的大涼臺。站在上面的人可以環顧綠野村和遠處的雪嶺江。大涼臺上設有牛頭香爐,用來燃燒香草、柏樹枝葉,敬拜神佛。這一帶的人也有在院子的墻上和屋頂的四角放白石的習俗,展現了古人崇拜白石的痕跡。康巴地區的民宅、寺廟、各地的碉樓、佛塔,大多是由不畫畫、不掛線的能工匠直接建造的。幾百年來,任風吹雨打地震都是一個奇跡!
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康巴民居的強烈吸引力。在康巴農區的固定建筑中,無論是哪種結構,門、窗、屋檐等主要外部裝飾部位,還是內部結構和家具,都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