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的規劃設計
研究皇家宮殿建筑不僅是研究建筑,也是研究古代城市規劃、人口發展、軍事、經濟、文化等內容,勾勒出古代社會的基本面貌。
中國皇家宮殿建筑是中國古典建筑討論的核心。為什么要這么說,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皇家宮殿體積大,施工難度大,技術復雜,對當時的歷史時期有深遠的影響;第二,皇家建筑在歷史資料中有豐富而詳細的記載。幾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有大量的文章記載,甚至皇家建筑的形狀也將被記錄為國家的基本制度,并特別贊揚;第三,中國古代的宮殿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建筑群,它將與當時的都市規劃建設相結合,從而融入到城市建筑中,這是任何其他類型的建筑都無法比擬的。
當然,當我們談論古代皇家宮殿建筑時,我們離不開一座建筑——準確地說,它是一組建筑群,即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紫禁城,即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無疑是偉大的,更令人驚嘆的是,紫禁城作為一座皇城,包括外圍的宮殿和外圍的城市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我們上次說的宮殿和城市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融合。
說到紫禁城的建筑和規劃,我們必須從城市的角度來看。
故宮內部的規劃設計很有特色,三朝五門,前朝后臥,東西六宮,中軸對稱...從故宮延續到宮城外,也是中軸對稱,又有左祖右社等規制。那么這些布局是明清時期才有的嗎?紫禁城建成后才發明?當然不是??梢哉f,故宮在設計上的成功,是我國歷代宮殿建筑成果的總結。它的布局、構圖和規劃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一部相當成熟的作品,從商周到宋元。
許多年前,中國科學院外國院士、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總結了許多西方建筑師對紫禁城的看法,可能意味著紫禁城的空間與西方宮殿非常不同,紫禁城的每組平面結構都不是很突出的建筑,每個部分都非常平衡和獨立,而西方宮殿恰恰相反,如凡爾賽宮,整個宮殿的視覺焦點完全集中在建筑上。此外,西方的宮殿與城市無關,只是一座獨立的建筑,但中國的宮殿是建立在整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的,與城市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是城市有機整體的一部分。
中國的宮殿沒有非常突出的個人建筑。即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太和殿也不是紫禁城的高潮部分。整個紫禁城的構圖很容易穿過它并向后延伸。視覺成功不依賴于任何夸張。正如李約瑟所說:中國建筑的偉大總體布局已經達到了最高水平,結合了對自然的深刻謙遜和崇高的詩歌,形成了任何文化都無法超越的模式?!?/p>
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來源是住宅建筑,故宮也不例外。雖然宮殿包括禮儀和辦公室,但從整體比例來看,住宅部分仍占據大部分空間,在性質上仍可視為住宅建筑。
從皇宮到皇城,從皇城到都城,這一系列向外延伸的整體概念可以說來自三千年前的周朝或更早。
一、中國早期社會六宮六宿和三朝制
《周禮》中有掌王六宿之修和以陰禮教六宮的說法,這是關于六宮六宿的最早記載。漢代鄭玄的《三禮圖》也詳細記載:六宿者,路宿一,小宿五。玉藻說:朝辨色開始,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睡聽政,使人視醫生,醫生退休,然后適小睡釋服,是路睡以治事,小睡依時燕息。臥室,當時被稱為高級住宅。“路寢”是皇帝休息的地方,相當于正殿,也可以理政。小睡是后宮,是妻妾燕息的地方,所以說路睡以治事,小睡依時燕息。路宿一,小宿五,或正宿一,燕宿五,也就是皇帝的六個宿舍,合在一起就是六宮。
此外,《周禮》還規定了三朝制度,即大朝、治朝、日朝。大朝是接見諸侯,更注重禮儀。治朝就是和大臣商量國事,日朝就是日常聽政。
五代聶崇義禮圖》的基礎上,五代聶崇義還編寫了《三禮圖》并繪制了插圖。這個插圖對后世宮殿建筑的組織原則影響很大。
在這張照片中,進入宮殿的前門后有三個宮殿,代表三個朝代。經過一個臥室的門后,有六個大廳,代表六個臥室。在未來,還有六個宮殿,代表六個宮殿。請注意,這個平面圖是一種抽象的表達方式,只代表了宮殿的組織形式,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宮殿平面圖。這些門和宮殿肯定不能滿足宮殿的日常需要。
雖然這是一幅抽象的畫面,但它對后代有很大的影響?;旧?,后代的宮殿建筑商會把它作為一個藍色的參考。中軸對稱、前三宮、后六宮的基本形態已經建立,經過歷代的發展和鞏固,已成為宮殿建筑平面形式的繼承。
事實上,如果綜上所述,歷代宮殿建筑的布局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我們一直在談論的每周系統,即中軸線對稱,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軸線上;另一種是所謂的秦或漢,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軸線兩側。主要例子是漢代長安城,長樂和未央二宮分中軸線左右。也就是說,周制和漢制的區別在于主樓是縱向還是橫向。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建都洛陽三個月后遷都長安。起初,劉邦很節儉。他只是清理了位于城市東南部的秦興樂宮,并將其用作自己的宮殿。
然而,你不認為他真的很節儉。一個偉大國家的國王怎么能用前朝的宮殿作為宮殿呢?這不是太丟臉了嗎。很快,他就在興樂宮西側,也在長安市西南部。他建造了自己的宮殿,這就是著名的未央宮。
這樣,長樂宮和未央宮,一東一西,成為城市中軸線兩側最重要的宮殿建筑。
換句話說,周制的前后三朝和漢制的東西二宮的主要區別在于對稱軸是真實還是虛擬。無論是中軸線上建筑的真實,還是虛擬中軸線兩側建筑的虛擬,其目的都是表達中央集權和皇家中心的思想。
二、魏晉時期逐步發展的都城和宮殿規劃
三國時期的曹魏葉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不按周制完全在中軸線上布置建筑,也不按漢制布置東西二宮。其宮殿布局相對自由,可能以功能為排列標準。
魏晉左思的《魏都賦》記載,曹魏葉城主體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面是城市,即人們居住的地方,北面是宮殿,是王候的宮殿。北宮以核心文昌殿為中心,西宮是皇家皇家花園的銅爵花園,東宮聽政府和后宮,東宮是王子和大臣居住的地方(齊里)。
這樣,曹魏鄴城就相當于周制前后三殿+后花園被切成三段,然后橫向布置在城市北部。然而,文昌殿仍然位于整個城市的中軸線上。文昌殿與整個城市正南門(中陽門)的連接線也是一條相對規則的城市中軸線,這也是古代城市歷史的先
三國歸晉后,從公元四世紀初到六世紀末的三個世紀,是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戰爭。群雄并起,等待分離,形成許多小王國。這些小國和分離政權都有自己的宮殿。國家規模不同,文化傳統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宮殿建筑和城市規模。
這期間最著名的都城,就要屬中國古代城市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北魏洛陽城(也就是傳奇的永寧寺塔所在的那個洛陽城,這個永寧寺塔以后很久專門來寫)。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漢魏洛陽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和擴建。宣武帝時,建成了宏偉的北魏洛陽城。它在城市中軸線上布置了宮城的主樓,銅駝街一直延伸到城南的宣陽門,可以說是沿襲了周制。北魏洛陽城將市放在宮城南面,將傳統的面對背市改為前市后朝,可以說是一場重大革命。這可能是北魏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所致。
隋唐時期城市布局和宮城規劃日益完善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開始住在漢代的長安城老城,很快就開始建設自己的都城,也就是唐長安城的傳奇前身大興城。由于它是一座新建的首都,可以在不受前朝建筑干擾的情況下隨意發揮。因此,大興城的規劃非常整潔,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整個首都嚴格采用中軸對稱制和里坊制?;食悄喜康闹烊搁T直接通向朱雀街,是整個城市的對稱中軸線。
宮城內,大興宮居中,東側為王子居住的東宮,西側為后宮人員居住的掖庭宮。這其實是三朝和兩宮的結合格局。在這一點上,曹魏葉城的宮城規劃延續了下去,宮城的布局從一路發展到兩路或三路,然后橫向發展到兩翼,也導致宮城和宮殿的橫向布局比南北寬。
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唐代長安城基本沿襲了大興城的城市布局。
唐長安城主要在兩個地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是為唐高祖李淵避暑而修建大明宮。大明宮的位置不在城市的中軸線上,而是建在整個城市東北方向的宮城以北。因為大明宮是增建的,也建在宮城北面,所以大明宮正南面對著義善坊,正好擋住了大明宮正門的丹鳳門,于是把義善坊拆成了義善和永昌,增加了光宅和來庭,兩坊變成了四坊,在丹鳳門前留下了寬闊的丹鳳街。
另一個變化是興慶宮的建設。興慶宮位于長安城東北部,原為龍興坊,即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前的住所。李隆基登基后,為避忌改為興慶坊,并在此修建興慶宮作為離宮。興慶宮北面原本是永嘉坊。為了擴建興慶宮,它占據了永嘉坊北部的一半,西部勝業坊東墻向西移動,使興慶宮西街更寬。這兩處宮殿的修建,使本來非常齊整的棋盤格式的里坊布局有了很多變化,也使長安城東西兩部分變的并不十分對稱了。
唐代大明宮的建設,以及整個長安城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大明宮沒有建在城市的中軸線上,甚至沒有建在長安,而是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建在城市東北部的墻外,毫不猶豫地拆除了原城市的車間,以滿足新宮殿的需要。
這樣的選址有幾個原因:一是隋朝大興城建在整個城市最低洼的地方,因為它過于強調城市格局,導致宮城夏季炎熱。大明宮位于龍首原,地勢高,冬暖夏涼?;实劢K于享受到了涼爽的季風。盛唐時期,國力強大,人心所向。大膽靈活的選址也說明了當時國家的自信和精神,不必過分堅持商周禮制。
這是國力達到鼎盛時期的自信表現,是其他國家甚至唐代其他時期無法比擬的。在建筑體系上,含元殿實際上是大明宮的正門。這種把門改成殿的氣魄,就像殿前長長的龍尾道,是一種只屬于盛唐的特殊氣勢。
四、宋元時期的宮城規劃為明清紫禁城奠定了基礎
宋代京都汴梁是在唐代汴州城和后周東京開封府的基礎上擴建的。宋朝的皇城和宮城規模不大,無法與今天的故宮相比,因為它是由一座唐朝歷史的住宅改造而成的。雖然地方不大,但有前三朝后三朝的原型,雖然不規則。
汴京的整個宮殿都是洛陽宮殿的翻版,沒有非常突出的建筑,這與宋朝的國力和宋朝溫和的官場制度有關。除了宋徽宗喜歡建造花園和花園外,宋朝的其他皇帝似乎對建造更寬敞的宮殿不感興趣。
宋后,元大多是新建的都城。元大都的皇城位于整個都城南部的中心,也可以說整個都城都是以皇城為中心,為后來的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礎。由于清朝一代基本上復制和使用了明朝的首都和皇城,明清北京城規劃的成功不到一半的功勞應該算在建設北京的明成祖朱迪身上。誰是另一半以上的功勞?那就歸功于明清北京的原型,即元大都的建造者元世祖忽必烈。
從元大都的整體規劃可以看出,元世祖當時是多么崇尚漢文化。元大都的建設完全是按照漢文化中的都城規劃思想設計的。前后市、左祖右社、九經九緯街網布局,嚴格遵守中軸對稱的漢代皇家思想,將皇城、宮城放在城市中軸線上,這也是后來北京迷人的中軸線的原始形式。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的基礎上擴建的,經過多次修復和增建,最終被清人完全接受,完成了中國幾千年的城市規劃史。
正如我們在文章的開頭所說,明清紫禁城的規劃設計是集歷代都市規劃的成果于一體的。三朝五門,前朝后臥,東西六宮,中軸線對稱。它遵循這些祖先的制度,并與整個城市相連。宮殿的中軸線貫穿整個城市,將宮殿與城市完全連接成一個整體。家住宅孕育在城市內部,成為城市的心臟,這是任何國家的建筑規劃都無法企及的。
經過幾千年的城市歷史演變,從商周到秦漢,再到魏晉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曾經代表皇權思想的中軸線,凝聚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市設計語言,有時出現,有時隱藏,最終留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