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區傳統建筑背后隱藏著四個文化圈
上海市規劃自然資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對上海郊區1000多棟農村建筑進行了梳理,形成了《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筑元素普查與細化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認為,上海郊區的傳統建筑主要受松江文化圈、松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興文化圈、沙島文化圈四個文化微區域背景的影響。
岡身松江文化圈
江南水鄉宅院上海最古
所謂岡身,是指上海的古海岸線:沿嘉定外岡、嘉定南翔、閔行馬橋、奉賢柘林到金山涇涇。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長江與海水交互的作用下,這條岡身線就出現在上海西部。岡以西是上海最早的成陸地區,屬于太湖平原的一部分,孕育了輝煌的上海古代文明;岡以東大多是大海,漢唐以后逐漸成陸,形成了當前的城市和浦東。
以岡身為重要標志物,形成了岡身松江文化圈,即松江、青浦、金山、閔行的浦西部分。受黃浦江及其支流影響,該地區地勢低洼,分區明顯,適合農業,但易發生洪水。在建制方面,該地區與松江府關系密切,地理環境和物產經濟與太湖水域的水鄉非常相似。這些特點對該地區的村鎮體系和建筑格局有決定性的影響。文化圈內的傳統建筑在布局、儀門、梁架、木雕等方面都受到蘇式民居的影響,具有江南水鄉集鎮市街及宅院的共同特點。在空間上,無論用地多小,都有向內的庭院作為中心,向內開放,向外封閉。金山張堰政安的走馬樓就是一個例子。此外,該地區傳統建筑的木雕位置和性質與蘇州民居幾乎相同。
該地區以自耕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家庭經濟為主,以核心家庭為基本單位,形式與浙北平湖一帶一致。目前主要分布在金山、松江浦南。
松北平江文化圈
內有乾坤體現了紳士文化
松北平江文化圈主要松江以北的嘉定、寶山為主,歷史上屬于蘇州平江府,位于姑蘇文化邊緣。
嘉定、寶山地區歷史上,傳統教育氛圍濃厚,士紳文化突出,從嘉定孔廟可以看出。嘉定孔廟是中國保存完好的孔廟之一,被稱為吳中第一。明清時期,該地區有大量關于士紳為當地人民爭取利益的記載。這種士紳文化影響了該區域的建筑審美取向。簡潔、誠實、含蓄、內有乾坤是士紳宅院的文化特色。寶山和嘉定的許多典型民居都是大開間宅。雖然立面簡單簡潔,但內院深入數量,每個庭院都設有儀器門。嘉定地區沿用傳統的蘇式儀門較多,而寶山則采用墻門。儀門之上石雕、磚雕精美,多為書香禮儀等文化主題,藝術價值高。
嘉定和寶山地區的一些傳統建筑沒有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短柱端部雕刻有花籃,稱為花籃柱,也稱為花籃廳。這樣既高敞又增添裝飾性,既實用又美觀。如今,嘉定婁塘敦誼堂有一個花籃廳。
沿海新興文化圈
中西結合,結合各地建筑元素
沿海新興文化圈處于黃浦江以東、以南區域,主要包括浦東、奉賢和閔行浦東部分,屬海岸線逐步淤積外拓地區。該區域歷史上以鹽業、漁業為主,形成頗具特色的地域經濟,近代以來因航運商貿經濟發展,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多。
南宋乾道海塘的建設奠定了浦東主要城鎮的地理位置,如川沙、朱橋、南匯、大團、奉城等。為了管理沿海岸線分布的大量鹽場,產生了新的專業機構團灶,新場、大團、六灶等地名應運而生。上海沿海岸線的鄉鎮傳統建筑以泛江南地區的水鄉民居風格為主體。然而,由于陸地建設較晚,沿海岸線的街道、庭院特征是基于自身發展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原因,即外來文化的兼容性和地方建筑元素的混合。如浦東高橋、川沙等地,中西結合傳統建筑裝飾元素。仰賢堂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是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筑。
受不同歷史原因和水網分布的影響,沿海岸線村鎮的空間分布模式不同:有古代軍事用途建設的衛生中心城鎮,十字主街形成四川沙、奉城等街道主體格局;沿彎曲河流兩側分布民居,青村、高橋、莊莊等空間紋理自然伸展的帶狀鎮;沿河也有街道布局,形成線性村莊的自由布局。
沙島文化圈
每棟農舍都自建護城河
沙島文化圈以崇明為主,是沙洲島的典型地貌。上海長江大橋通車前,崇明島的外交是水路。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崇明農村住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最具特色的是宅溝。
崇明廣筑官壩,穩定土地,避免水文災害。除水利作用外,開挖河溝、高筑土壩對曾受日本侵略者崇明起到類似護城河的作用。崇明人還發現,宅溝除了提供安全保障外,還可以用來救援失火,宅溝還可以養魚養鴨。傳統民居邊緣在崇明農村地區有宅溝。經濟寬裕的人家,宅子四周四條宅溝環繞。
研究認為,上海農村地區的傳統建筑與江南文化遺產密不可分,上海自身包容性的上海文化也對傳統建筑形式產生了難以察覺的影響。研究結果可以為上海當地建筑風格的繼承和農村建筑設計的創新提供文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