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區燕喜堂彩畫年代考試
養心殿一區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朝雍正朝以后,正式成為封建皇帝政臥合一的地方,一直延續到清末。燕喜堂是養心殿后殿西耳房,其建筑內外檐留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彩畫遺跡。2016年,故宮養心殿區全面開展研究性保護工程,燕喜堂首次啟動試點。本文結合本項目對燕喜堂建筑彩畫的實地調查和測繪,結合歷史資料、使用功能和旁證,探討了燕喜堂建筑內外檐不同歷史時期彩畫遺跡的繪制時代,揭示了彩畫的變化與封建皇權的等級和功能密切相關。
一概述
彩畫是官方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紫禁城現存的明清兩代彩畫是這一歷史階段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彩畫遺跡,對不同時期官方彩畫風格的演變、保護和修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紫禁城彩畫研究從整體到局部,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元明清三代官方彩畫、紫禁城建筑彩畫、分析壽康宮建筑彩畫歷史演變、分析午門彩畫變化恢復、慈寧宮建筑彩畫時代考略等,本文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討論了燕溪堂建筑彩畫的時代和特點。
養心殿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初,順治皇帝曾住在這里。康熙時期,養心殿區設立了辦公室和車間。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雍正皇帝略為修繕后,移居養心殿守孝,召見群臣,處理日常政務。從此,養心殿成為皇帝統一政宿的地方,一直持續到清末。
燕喜堂位于養心殿庭院西北角,與體順堂(東耳房)對稱。五個面寬前出廊,一個深,一個黃色琉璃瓦單檐卷棚頂。建成之初被稱為鎮祥館〔圖1〕。根據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宮城衙署圖》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圖》,這座建筑在清初之前是一座獨立的建筑。乾隆十五年時,這座建筑與后廳相連,成為西耳房〔圖2〕,后來偶有后殿西正房、順山殿、西院正房等記載,咸豐二年(1853)有平安室之稱,同治九年(1870),易名燕喜堂,一直沿用至今。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以來,該建筑已成為當代皇帝高級妃嬪的臨時住所。同光時期曾作為慈禧太后聽政時的臨時住所〔圖3、圖4〕。
圖1《宮城衙署圖》中,鎮祥館位于養心殿
圖2中西耳房位于養心殿
圖3燕喜堂外檐全貌
燕喜堂正立面圖4
燕喜堂內外檐均繪有彩畫遺跡,內檐包括兩種彩畫:①如意頭造型煙琢墨石碾玉彩畫,繪于室內前檐額枋;②旋花造型雅伍墨畫,畫在室內四梁吊頂梁以下部分。外檐是同一類型的彩畫,分布在走廊內和前后檐,均為龍鳳方心,西番蓮、龍龍找金線彩畫。這種彩畫很少見,只出現在養心殿區,值得關注。
二彩畫繪制年代分析
彩畫附著在木結構表面,可以說是皮與骨的關系。調查彩畫的時代必須從木結構的時代鑒定入手,彩畫的時代上限不能超過木結構的時代。此外,彩畫裝飾的時代特征也可以證明木結構的時代判斷。
燕西堂自建成以來,經歷了明清兩朝的多次修繕,但初建時仍基本保留了大木結構。下面,筆者將結合建筑的年代和功能,對彩畫的構圖、裝飾和工藝實踐進行初步研究,并與相應的檔案、文獻和旁證案例進行初步研究。
(一)內檐彩畫
1.燕喜堂室內前檐額方彩畫
燕喜堂在養心殿區建成之初就有了。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西山墻是用金土墻包裹的,嘉靖十四年來有多塊磚〔圖5-4〕,此外,該建筑的許多木結構特征符合明代的做法,如:①室內四梁為魚腹形;②額頭與柱頭相交處采用增肩法〔圖5-2〕;③外檐金步斗斗底斗幽頁明顯;④以楠木為基礎的木材品種鑒定為大木結構,硬木松是局部部件。前檐上畫彩畫的額頭是楠木,端部有增肩的做法,為下一步彩畫時代上限的判斷提供了依據。
然后分析彩畫。雖然燕喜堂室內前檐的額頭彩畫多次被紙貼在里面,但顏料大部分被紙貼在紙上,紋飾已經彌漫不清,只能隱約辨別其輪廓〔圖5-1〕。從整體風格來看,額頭彩畫的末端畫了一整兩破三卷如意頭,以如意頭為母題的彩畫歷史悠久。在北宋官方書籍《法國創作》和《彩畫作品》中,如意頭的形狀一般用于梁梁構件的末端,如檐口或大額,三瓣或兩瓣如意頭角的葉子由額頭兩端的近柱制成……”。元明官式彩畫一直延續此種繪法,且由三段弧線組成的如意頭造型外輪廓來分析,也更偏向于明早期造型,明代晚期從現存例證來看三段外弧已經逐漸轉為一段外弧線。關于明代早晚官方彩畫的時代特征,已在文化部題目《明代官方彩畫研究-以紫禁城為例》中討論。詳見《紫禁城明代官方建筑彩畫時代考略-以大木梁檁條為例》一文,此處不再贅述。
其次,從彩畫的大線造型來分析〔圖5-2〕,方心頭形狀隨形,為兩段凹形,是明代早期典型的方心頭做法,方心形狀為空方心,構件兩端僅設置副箍頭;此外,從彩畫技術的角度來看,額頭彩畫沒有戰斗層,直接在木表上繪制。綠色和綠色都有暈色,也是石磨玉的做法。
結合旁證案例分析,這里的彩畫與明朝正統四年(1440)建于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局部梁架彩畫相似〔圖5-3〕,如意頭造型彩畫也非常接近紫禁城鐘粹宮、門頭溝靈岳寺等地。
根據對木結構和彩畫特點的分析,燕西堂建筑室內前檐的彩畫是明代官方彩畫風格。由于其木結構的建立時間不早于嘉靖16年,室內前檐彩畫的上限為嘉靖16年左右,但其裝飾形狀延續了明代早期的實踐。
圖5燕喜堂室內前檐額方彩畫年分析圖
2.燕喜堂室內四架梁彩畫
燕喜堂室內每縫四梁形狀均為魚腹型,符合明代特點。天花板梁下繪有雅伍墨旋子彩畫〔圖6-3〕,四架梁下閾及抱框朱紅油飾。彩畫整體保存良好,紋飾造型明顯晚于前檐前額,從四梁及前后檐周圍的綠色天花貼梁。可以判斷,燕喜堂室內天花板下畫了天花彩畫、梁架柱木門檻框油飾彩畫,反映了早期宮廷內檐裝飾的形式,而不是晚期內檐裝飾的做法。那么室內空間功能的變化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結合檔案分析,康熙時期養心殿一區還是造辦處工坊,雍正朝以后這一區才轉變為皇帝政寢合一的場所,據雍正七年文獻記載:
8月初五,太監劉希文下令:養心殿西正房5間,西圍房4間改裝修,海望畫樣呈現。欽此。今天,郎中海希望在后廳西正房5間內畫出兩個隔墻槽、兩個炕罩、兩張床和一個方窗。西二間加地炕鋪...
從這段史料來分析,雍正七年后燕喜堂室內格局開始發生改變,西稍間正式開始用于居住,燕喜堂西稍間內增加了隔斷板墻兩槽,可以推測西稍間的包金土墻在此時改為板墻,室內添加炕罩兩座、床兩張、方窗一個,西次間增加地炕。根據養心殿一區政臥合一的功能,皇帝住在養心殿后廳,高級妃嬪臨時服務后廳東西耳房,低級妃嬪臨時服務后廳東西圍房。但從目前彩畫的等級來看,清代雅伍墨屬于低等級旋子彩畫,不符合皇帝妃嬪的彩畫等級,初步推斷為雍正朝以前繪制。
圖6燕喜堂東西縫四梁東側彩畫年代分析圖
然后從四梁畫梔子盒、劍頭方心雅伍墨旋子彩畫進行分析,具有明顯的早期特征:①彩畫三停尺寸不同,方心略大于找頭,方心為劍頭造型,方心線為雙線,俗稱雙粉;②找頭內為一整兩破旋花造型,旋花無暈色,花心、二路瓣均為寫生花瓣造型,且內繪有隨形黑老〔圖6-1、6-2〕;③梔子盒是菱形輪廓,盒子是綠色的,符合早期梔花盒全綠破青的盒子設置原則;④構件兩端沒有整個箍頭,只有副箍頭。副箍頭從元朝到清初一直在使用。雍正朝以后不再使用。箍頭內無紋飾,綠色光滑;⑤彩畫直接畫在木構表面,顏料色相平靜,是礦物顏料。
除燕喜堂外,結合目前對養心殿內檐彩畫的調查,該區內檐彩畫具有明末至清初的特點,裝飾構圖非常相似。但根據建筑等級和使用功能的差異,設置了墨線較大的金心殿東西暖亭頂棚以上〔圖6-4、6-5〕)、墨線小金(東西配殿頂棚以上)、雅伍墨(東西圍房、燕喜堂頂棚以上)三級旋子彩畫。
根據文件記載燕喜堂使用功能的變化,對比四梁彩畫的等級和裝飾構圖,以及養心殿一區同時期彩畫,我們認為四梁吊頂下的彩畫不會晚于雍正朝,最有可能是清初旋子彩畫的風格。
(二)外檐彩畫
與內檐彩畫相比,外檐彩畫重繪頻率更高。紫禁城留下的外檐彩畫大多是清代晚期繪制的。一方面,它們與室外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關,特別是在紫外線照射下;另一方面,它們直接關系到重大宮廷歷史事件造成的建筑使用功能的變化。清代養心殿外檐油飾彩畫經過多次修繕,最近一次是同治十二年養心殿內外檐、抱廈都是照舊的油畫。
燕喜堂外檐彩畫的等級和類型直接關系到建筑的等級和使用功能。雍正朝以后,燕喜堂成為皇帝居住在養心殿時妃嬪的臨時居所。咸豐11年7月(1861年),咸豐皇帝在熱河中去世,年輕的同治皇帝即位。奇祥之變后,年輕的慈安東太后和慈禧西太后開始聽政。東太后在體順堂暫時休息,西太后在燕喜堂暫時休息。燕喜堂成了皇貴妃富察氏的伺宿所。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同治皇帝親政,宮廷有了新的氣象。同年,養心殿內外檐、抱廈都是舊油畫,其他建筑都是重新裝飾的。
內務府奏銷檔記載:
養心殿內外檐油飾,擬殿內天花板、毗盧帽、隔斷板、內外檐均為新彩畫油飾,東順山隨廊棚漏水……
這一次,養心殿正殿內外檐的重畫是基于原有的裝飾,其他建筑沒有重新繪制,光緒朝和宣統朝也沒有重新繪制彩畫的記錄。而且養心殿外檐的彩畫保存比其他建筑好。推斷燕喜堂外檐彩畫應早于同治12年(1873)。
從整個區域的彩畫現狀來看,養心門內整個區域的外檐彩畫是統一設計的,既等級嚴明,尊卑有序,又統一協調〔圖7〕,封建皇家禮儀完全服務。并根據建筑的等級和功能(皇帝理政與佛堂區域等級最高,其次是皇帝宿舍,皇后宿舍高于皇妃宿舍,皇妃宿舍高于其他妃嬪宿舍),分為三個層次:龍和璽、龍鳳和璽、龍鳳金線。〔表1〕。與大木檁條相匹配的雜件彩畫,如:椽飛頭、斗拱、雀替、花板等,均勻布置在養心門內。
表1養心殿建筑外檐彩繪與建筑功能對應
圖7養心殿外檐彩畫類型分布圖
作為西太后慈禧臨時休憩的燕喜堂與東太后慈安臨時休憩的體順堂相比,彩畫等級上還是有微妙的差別,主要以廊步內側為分界線,內側及以里的承椽枋、穿插枋、金步均繪制統一的龍鳳金線彩畫,廊步外側燕喜堂彩畫同于內側,而體順堂則繪更高一個級別繪龍鳳合璽彩畫〔圖8〕。
圖8體順堂與燕喜堂外檐彩繪類型對比圖
燕喜堂建筑外檐大木檁條,畫環套箍頭,龍鳳方心;金龍和西番蓮找頭;金龍鳳盒金線彩畫與普通五種官方彩畫不完全相同。其裝飾造型具有晚清風格的強烈特點:①彩畫的方心線造型為三段弧形,與清代中后期旋子、方心式蘇畫相同。②彩畫方心中有雙龍雙鳳,清中期以后合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中都有這樣的應用案例,龍鳳紋是清晚期的特點,a彩畫龍紋龍身細長,身體前后基本持平,形成了程式化的板凳龍。龍鼻側視,龍發一根一根,龍身有肚玄;b鳳紋造型寫生化,鳳頸尾羽毛呈現寫實羽毛狀,鳳翅較小。龍鳳題材在方心、盒子中互換,鳳紋更加逼真,龍紋更加程式化,方心構圖更加③彩畫的頭部圖案是西番蓮或龍的圖案,這種圖案在頭部圖案中很常見,方心蘇式彩畫偶爾出現,但旋子彩畫的頭部只繪制旋轉圖案,這兩種圖案是清代晚期的圖案,a西番蓮裝飾為石榴頭花心,鳳翅瓣略尖,整體相對較薄較長。b龍身厚度相同,轉彎少,龍頭大。④彩畫的箍頭紋飾為環套箍頭,都是一色金,是清末的做法。環套箍頭主要用于乾隆、嘉慶,一直沿用到清末。⑤彩畫的大線為雙線瀝粉貼金,彩畫上的龍鳳、西番蓮、奎龍等紋飾均為片金做法,環套箍頭也采用金琢墨做法。大線為雙線,金線瀝粉在合璽彩畫和旋子彩畫中較為常見。⑥顏色方面,彩畫顏色漂浮明亮,部分為外國顏料,表面顏色刷不均勻。
除檁條外,其它雜件還具有清末的特點:①屋檐椽頭彩畫裝飾為金圓壽字,圓壽字也是慈禧喜畫的裝飾內容。②斗拱彩畫是清末典型的三哆嗦畫。
綜合判斷,燕喜堂外檐的彩畫應早于同治12年(1873年),但總體上仍是清末的彩畫風格。外檐繪制的龍鳳金線彩畫與清代常見的五種官方彩畫不完全相同。它采用了合璽的裝飾,借鑒了旋心式蘇畫的大線。它是一種新型的金線彩畫,略低于合璽彩畫等級,高于旋氣和蘇畫等級。從故宮的整個范圍來看,只有燕喜堂、體順堂、東西圍房、東西夾道圍房的外檐繪制了這種彩畫。可以說,這是一組新的彩畫,設計師根據養心殿一區建筑的等級和使用功能,靈活運用大線和裝飾,精心設計。
三總結
通過以上討論,本文認為燕喜堂保留了三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彩畫遺跡:明代中晚期、清代早期和清代晚期。時代跨度大,歷史信息豐富。特別是燕喜堂外檐繪制的金線彩畫,突破了我們以往對官方彩畫五種類型的理解。它是由時間制造的。它是清代晚期宮廷建筑師根據嚴格的等級制度和使用功能靈活設計的一組新型彩畫。它向我們傳達了清代官方彩畫的博大精深,即使在清代晚期,官方彩畫仍然在遵循一定法國風格的前提下不斷創新和變革,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