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和氣候特征
中國幅員遼闊,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三。南北緯度近50度,大部分領土分布在溫帶,少部分在熱帶;中國地形復雜,西高東低。南方有許多山脈、丘陵和盆地,北方大部分是平原和高原。地形和緯度的差異使中國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氣候和地形如何影響傳統建筑?
NO.1東北地區
雖然中國東北地區一般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但由于緯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長,其民居風格體現了高寒民居的特點——窗戶小、墻壁厚。
保溫防寒是東北民居的顯著特點。說到東北民居,不得不說火炕,這是一種通過烹飪余熱加熱室內土炕取暖的設施,廣泛應用于東北房屋。室內臥室用炕代替床。炕是用磚和水泥做成的,橫貫內室,一側與外爐相連,另一側與煙囪相連。可以看出,一日三餐不僅提供熱食。
NO.黃土高原地區
黃土高原多覆蓋厚厚的黃土,長期被流水侵蝕,地形支離破碎。洞穴,這種用于土崖挖洞的民居,是這里古老的民居形式。由于黃土高原是大陸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年氣溫差,日差大,建在10-11米深處的下沉式洞穴顯示出其冬暖夏涼的獨特優勢。
下沉的窯面打開大窗戶,白天可以吸收大量太陽能,提高室溫;保溫窗簾或窗板由毯子、茅草、牛皮紙等材料制成,白天卷起,晚上放下。窯面上部開放的高側窗僅用于夏季通風。冬季雙層木窗增加塑料薄膜,降低傳熱熱耗;門窗縫隙采用的棉條密封措施也是為了抵御冷空氣的滲透。各種方法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和節能效果,也解決了日的問題。
此外,黃土高原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為150~750mm。因此,下沉式洞穴的頂部和入口略高,洞穴內有十多米深的滲井,有效避免了夏秋雨天對建筑物和居民的傷害。
NO.3江南地區
長江以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江南老房子一般是連排建筑,左右房間有側門和通道,可以穿過相鄰房間;連排房屋在上下兩側建有廂房,中間露出天井或小庭院。由于通風效果好,陰涼范圍大,這種連體民居建筑在夏季氣溫較高時特別涼爽。
與北方相比,江南地區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是多丘陵。江南民居的一般平面布局與北方四合院大致相同,但一般布局緊湊,庭院占地面積小,房屋組合靈活,適合起伏不平的地形。此外,住宅建筑的外墻多為白色,有利于反射陽光,減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南方一年四季五彩繽紛,環境色彩豐富多彩。素白色的墻壁往往給人一種清新宜人的感覺。
NO.四華南豐富雨帶地區
華南最南部的華南。華南地區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大于10℃天數超過300天,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是熱帶-亞熱南帶地區,四季常綠。
避雨遮陽是華南民居的重要功能之一。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的行人走廊是為適應這種炎熱多雨的氣候而建造的。行人走廊,又稱騎樓,是一種現代商業和住宅建筑,建筑底層沿街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間。騎樓從街道兩側的商店二樓延伸到街道的中心,或者延伸屋檐形成行人走廊。有了這種行人走廊,人們可以在街上工作而不帶雨具,也可以在炎熱的夏天遮擋陽光。
住宅和特色建筑與當地氣候特征密切相關。當然,它們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不同地區的人們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