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歲的應縣木塔該如何保護
應州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的、一座可登臨的木構樓閣式建筑。應縣木塔全高65.84米(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11年4月測),外觀八角五層六檐,內部九層,塔底層總面闊30.27米,全塔主體均為木構件搭建而成。遼代之前或同時雖然不乏土木結合或純木質的高層木構,但均早頹毀。唯應縣木塔結構優越而堅牢,至今960余年,巋然獨存。
應縣木塔始建至今歷經40余次地震,還有雷火風雨和兵隳,所幸經歷代加固修繕,終未產生致命破壞。但仍存在一定問題。應縣木塔的局部傾斜問題一直是頗受關注的文物保護課題。經過多次研究磋商,國家文物局最終明確了現階段應縣木塔保護“監測與研究先行,現狀搶險加固”的原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保護研究項目工作至今,其中經驗值得分享。
應縣木塔的維護以其突出的科學價值為起點
應縣木塔挺立近千年的事實足以證明其自身結構的合理與優越。簡單地講就是它的分層,把單層的殿堂式建筑分層疊壘起來。其構件之間的榫卯很簡單,是一種積木疊置的做法,上下層柱子之間以及柱子與梁枋之間都是搭接,只能傳遞重力與摩擦力,并非所謂的類似現代筒中筒結構。木塔外觀五層,除一層外,以上四層每層單元包括明層(供瞻禮的佛殿層),擁有空間開敞的梁、柱間架,是結構上的柔性層。其上是斗栱、梁栿組成的鋪作層和滿布斜撐整體性很強的暗層,是結構上的剛性層。在上部重力作用及剛性層協調下,短粗的柔性層柱子具有自復位能力,可以抵抗風或地震等側向力。就像一個磨盤下面墊著兩圈短粗的木柱,一般人推不倒,非常穩定。另外,除柱子外,木塔明層外槽柱間還配置了斜撐和夾泥墻,形成第二道抗側力防線,對偶發的大變形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破壞性的局部傾斜發生。
將應縣木塔與國際結構工程界當前最新抗震理論主要特點進行對照,我們發現兩者在采用剛、柔混合結構以克服一般現代結構抗震的缺點方面高度一致。木塔突出的結構特點,對當代高層結構設計具有直接借鑒作用,也是對其保護的科學基礎與邏輯起點。
應縣木塔的科學保護始自1933年營造學社的勘察測繪。1933年梁思成等專家調查測繪木塔記錄,當時木塔整體狀況尚可,二層西南側柱雖然“內倚”,但好于三層西側北柱“向內倚甚”。但是,莫宗江等人1950年再赴應縣木塔考察,在報告中記述了戰爭炮擊與拆除外槽斜撐引發的木塔二層西南面外柱嚴重傾斜。自那時至今,在木塔上層自重長期作用下,二層傾斜日益嚴重,當然,也存在既有傾斜、地震與風荷載常年積累損傷、材性退化導致關鍵構件與節點的承載能力下降的影響。1953年,有關部門在佛宮寺設置古跡保養所。1957年,原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同意將應縣木塔修繕列入下一年度修繕計劃。1973年,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多位專家就應縣木塔的局部傾斜加固問題進行研討。1974年至1981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組織實施了規模較大的維修加固工程。
上世紀90年代,新一輪木塔保護修繕進程啟動。1991年、1994年,中國文物研究所等測繪了木塔現狀全套圖紙和殘損現狀圖。90年代中期以后,國家和山西省投入大量研究力量與經費,組織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等十余家機構完成大量勘測圖紙、研究報告及設計方案。2002年6月至2006年4月,包括7位院士在內40余位專家參加的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方案評審論證會在太原召開。之后國家文物局明確了現階段應縣木塔保護應以“監測與研究先行,現狀搶險加固”的原則。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項目的技術牽頭工作至今。
“最小干預”是理性選擇
應縣木塔目前最主要的病害是二層局部傾斜嚴重。今年8月測量的最嚴重部位,二層西南側靠北的平柱,柱頭相比柱腳中心點向東北方向偏移576毫米,偏移量達到柱高的1/5,接近柱徑。所賴其后側輔柱及周邊梁柱扶持尚保持斜立而未倒,但其反作用力施及內、外槽周邊梁架。西南側及其附近內傾柱,因其上重力所產生的水平推力,導致二層柱框總體上形成自西南向東北方向傾斜的態勢,北側和東北側部分柱子已略外傾。
應縣木塔的價值涉及建筑、結構、歷史、宗教、藝術等廣大領域,紛繁而多元,凝聚960余年的各類信息,已認識的與未認識的,原則上都有保存的合理性,今人所見到的應縣木塔正是全部價值與信息的載體。文物的價值認知隨時代而變遷。我們今天認識不到的價值及其載體,幾十年后很有可能變為通識。因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維持現狀”,能不修就不修,能不動就不動,實施“最小干預”,是一種歷史的態度與理性的選擇。
“最小干預”不是不干預。木塔結構體系是保證其自身安全的重要基礎,目前仍然具備這一功能,未因局部變形與構件破壞改變。其獨具特色的剛、柔相間的木塔結構仍然可作為其自身安全的依托,可以通過構件層次的補強一定程度恢復性能。另外,應縣木塔造型敦實,各層整體形心均在安全范圍之內。在現階段,對二層傾斜嚴重部位柱子采取相應的局部性的加固與防護措施,成功遏止或減緩二層傾斜繼續發展,不出現局部倒塌,正常使用情況下,應縣木塔整體的結構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證,能夠較長時期內維持木塔現狀,最大限度保護附麗于其上的文物價值與海量信息。
近期最為緊要的工作,是對傾斜嚴重部位實施局部防護措施,密切監測,以“減緩或遏止傾斜發展”為目標,力爭3年內落實并初見成效。同時盡快完成木塔現狀結構安全性初步評估,完成木塔精細化測繪及全面信息留存工作,優化完善木塔結構監測并長期實施。下一階段要完善現狀加固措施及構件修繕,消除較長時期內木塔局部或整體坍塌風險,隨時監控木塔結構的安全性并及時干預。另外,與近期工作平行,要有序組織開展針對應縣木塔各領域的基礎研究,包括結構性能、保護修繕方式綜合研究、建造技藝及傳承研究、各類調查檢測項目、其他考古、宗教、藝術史方面的研究等,在多學科協同基礎上為科學編制木塔保護方案提供支持。
由于木塔結構與現狀異常復雜,以及相關認識與研究的不足,圍繞木塔修繕提出的,無論是落架大修、上部抬升、鋼架支撐,還是現狀加固方案,都是從不同方向前行的階段性探索,對于木塔的相關監測、研究與加固措施一直在持續開展,而對于木塔的保護干預則慎終如始,堅持科學判斷與專業共識。對應縣木塔這座重要文物,在現階段以“減緩或遏止傾斜發展”為目標的“治標”策略較急于徹底解決問題的“治本”策略,更為合理、穩妥、可行。在應縣木塔保護中,理想情況是積極創造條件,讓完備妥善的“全面修繕”方案盡早提出,但能夠始終“備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