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公廟是陜西古建筑的建筑特色
岐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的地方,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黃帝內經》和《周易》的誕生地。歷史悠久,享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中國千年古縣、民間藝術之鄉、陜菜之鄉、轉鼓之鄉的美譽。
岐山歷史悠久,受周禮影響3000多年的古西岐,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周公以周地(今陜西岐山北)為封地,岐山縣以境內岐山命名。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協助周武王東伐紂王,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元圣和儒家先驅。
《尚書》中周公一生的成就·《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兩年克殷,三年踐亡,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攝政七年來,提出了各方面的基本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度。周公七年,正式建立了長子繼承制度,這些制度最大的特點是宗法血緣、家庭和國家、政治倫理,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800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去世后,周人在這里建祠堂祭祀。西周末,這里的建筑被摧毀,秦漢以后重建。唐初,為了紀念周公旦,唐高祖李淵下令在這里創建周公祠。之后,經過宋、元、明、清的修繕擴建,周公廟有了現在的規模。岐山周公廟是中國同類古建筑中規模最大、形狀最完整的周公廟。
周公廟古稱“卷阿”。“卷阿”音“全窩”,卷意曲,阿指大陵,即彎曲的大陵。因此處背靠相傳“鳳鳴岐山”的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如倒凹字,故稱卷阿。卷阿地幽勢阻,坡體緩緩下落,兩連山脊高突,如飛翔鳳翼,故當地人有“猛見周公”之俗語。
周公廟有30多棟單體建筑,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它們依山就勢,布局對稱。它們以周公正殿和寺廟為主導,以召公和太公殿為背景。江源和后姬祠是延伸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筑群。在寺廟里,周公殿在前面,姜姬祠在中間,后姬祠在后面。當地人把這種布局總結為姜姬背后抱孫。
周公廟最著名的景觀是周公廟八景,此外,還有大量的宗教建筑,多依山崖,鑿洞而成。有呂祖洞、八仙洞、三清祠、玄帝洞、張仙洞、藥王洞、菩薩洞等。洞里有許多雕像和壁畫。每個洞都與走廊相連,曲折而深邃。如果是明暗的,回聲響亮,展現了關中建筑的獨特風格。還有玉皇殿、魁星樓、朝陽洞、彩云樓、仰圣門、周八士殿等建筑遺跡。
周公廟古建筑的脊柱大多是明清時期制作的,主題主要是神話故事,包含了關中道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一種罕見的珍貴遺產。令人驚訝的是,周公寺每座古建筑的脊柱都有不同的主題。例如,周公寺頂部的龍生九子。
周公獻殿位于八卦亭的正北方向。據記載,這座殿建于明朝,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傳統的五脊頂。在正脊上,幾十只形狀各異的脊獸排成一排,中間是一個樓閣式的脊柱。這個樓閣有三層,每層都有復雜的雕刻。二樓中間有一塊牌匾。如果你仔細看,你也可以看到牌匾上刻著的字跡。
這種脊柱被稱為子牙樓。在民間傳說中,這種脊柱具有鎮宅驅邪、保護和平的意義。子牙樓兩側有兩只雄獅和大象背著寶瓶,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瑞獸。如果你向外看,會有各種不同形狀的動物。這些是民間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
根據自古以來流傳的神話故事,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其中一個叫做吻(chīwěn),據說吻很容易吞下,所以在脊柱的兩端,也被稱為吞下脊柱的野獸。在一些古籍中,吻被稱為海獸,通常喜歡爬上去俯瞰,不怕火。所以古人喜歡做吻形的背部裝飾,這意味著避免火災,確保安全。
周公廟古建筑除了龍生九子的脊飾外,還有許多其他形狀的脊飾。這些脊飾有不同的類別,如飛龍、飛鳳、大象、人俑、各種異獸和神話動物。同時,由于這些脊飾都是手工制作的,即使是同一類別,也沒有重樣,令人驚嘆,也欽佩祖先的精湛技藝。
其他古建筑的脊柱也有自己的特點,包括撫須端坐的老兵,仰望天空的壯漢,奔馳的馬,吐舌賣萌的異獸。仔細解讀,每組脊飾背后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也體現了祖先的智慧。脊柱裝飾的位置一般是屋頂瓷磚的交叉點。如果不堵塞,會漏雨,影響建筑質量。這些不同形狀的脊柱,上下曲線和層次感,使建筑本身體現出不同的氣質。
自周公廟建成以來,地方州官每年仲春、仲秋時節都會以較少的禮儀祭祀周公圣德,而民間則有祈子會等活動。參觀周公廟,不僅可以學習古公的父親太王、王季、文王三王的奮斗奮斗歷史,努力創業,積累百年的努力,還可以感受到周公一生愿意擔任配角,協助文王、武王、成王三代西周天子的人格魅力。周人尚文,詩書禮樂燦然,中國傳統文化從此孕育發祥。往昔古西岐,今日周公廟,這是文化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