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墻體砌筑有哪些講究?
傳統建筑的墻體包括干擺墻、絲縫墻、滴白墻等。一些民間建筑包括粗糙的磚墻、碎磚墻、石墻和土坯墻。官方建筑的砌筑方法多為干擺墻及其簡化方法。本期推送以干擺墻為主,以及一些低規格的做法,介紹了古建筑墻體砌筑的講究。
一、擺墻面
干擺墻的砌即磨磚對縫法,一般用于官方建筑墻體下堿或重要部位,重要建筑也有干擺到頂的做法。
首先清潔基層,然后用墨線彈出墻壁的厚度、長度、八字的位置和形狀。然后根據設計要求,根據磚縫的排列形式(如三順一丁排)進行試擺,即樣品工作。
彈線,樣活
擺第一層磚、打站尺;在抹好襯腳的臺明上進行擺砌,磚的立縫和臥縫都不掛灰,即要“干擺”。磚的后口要用石卡墊在下面,即“背撒”。
背撒時應注意:
(1)石頭不應長出磚外,即不應有露頭撒。
(2)磚縫即頂縫必須背好,即必須有別頭撒。
(3)背撒不能用兩塊重疊,即不能有落撒。
干擺墻應用廣泛。為了防腐,在南方經常使用磚結構的花園墻
2部,填餡
如果只在皮膚干燥,里皮應用糙磚和砂漿砌筑,稱為背部。例如,當內部和皮膚同時干燥時,中間的間隙應填充糙磚,即填充。無論是背部還是填充,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盡量與干磚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由于磚的規格和砌筑方法不同,每層都不一致,則在3-5層時也應與皮磚找平。
(2)背面或填充磚不宜靠近干擺磚,應留有適當的漿口,漿口寬度應為1-2cm。
北方規格較高的四合院也經常使用干擺,更常見的是墻下堿干擺,上身白色或絲縫
三、灌漿、抹線
用桃花漿或生石灰漿灌漿。漿液應分三次灌溉,第一次和第三次應稀釋,第二次應稍厚。灌漿前可對墻面進行必要的管理,防止漿液溢出,弄臟墻面。第一次灌漿一般只灌1/3,稱為半口漿。第三次叫點落窩,即在兩次灌漿的基礎上彌補不足。灌漿不僅要注意不要有空虛,還要注意不要過量,否則磚會打開。點完窩后,用刮灰板刮掉浮在磚上的砂漿,然后用麻刀灰抹去灌漿的地方,即抹線,又稱鎖口。抹線可以防止上層灌漿向下移動并打開磚,因此這是一個不可省略的過程。
雖然水泥砂漿的強度很高,但在凝固過程中會收縮,導致墻體內部空虛,降低干擺墻的強度。因此,不適用于干擺墻和絲縫墻的灌漿材料。
4.剎車,逐層擺砌
第一次灌漿后,用磨頭磨掉磚上棱角較高的部分,即剎車。剎車是為了擺下一層磚,所以要注意不要剎車成局部低洼。
延慶龍王廟內山墻,墻上的剝落是壁畫的底部,也可以看出上半身和下堿的砌筑方法不同,干墻下堿,沒有壁畫
擺砌時要做到上跟繩,下跟棱,即磚的上邊以臥線為標準,底磚的上邊以底磚為標準。擺砌時,切割磨削較好的棱角應朝下,有缺陷的棱角應朝上,因為剎車時可以去除缺陷。如果最后一層需要退出花堿(墻肩),則應使用膀面磚(膀面朝上)。
如果在擺磚時發現明顯缺陷,應重新研磨。如果露出部分的四個角不在同一平面上,允許一個角突出墻外,即允許扔活,但不得凹入墻內,否則不易修復。
干擺墻要一層一灌,三層一抹,五層一瞥,即每層都是灌漿,但可以隔幾層抹一次線。放置幾層后,應適當擱置一段時間(一般需要半天),然后繼續放置。
5、打點修理
干擺墻建成后,應進行修復,包括漫干、打點、漫水和沖水。漫干是指用磨頭將磚與磚接縫處高出的部分磨平。打點是用磚灰(磚藥)填充磚上的不完整部分和砂眼。漫水是用磨頭將打點好的地方和工作好的地方磨平,然后用水擦拭整面墻,以達到顏色和質感的一致性。以上工藝可以隨時進行。
沖洗是用清水和軟刷清洗整面墻,顯示真磚實縫。沖洗應安排在所有墻體完成后,在拆除腳手架前進行,以免因施工而弄臟墻體。可以看出,整個干墻禁止在墻上涂深月白漿。
二、絲縫墻面
絲縫墻又稱撕裂縫和細縫。撕裂縫不需要在墻下堿、閾值墻、平臺幫助等處,而是作為上半身和干擺的組合,也用于山花板、臺基象眼等處。
雖然絲縫和干砌筑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做法上也有一些不同:老漿灰應鋪在絲縫墻的磚和磚之間。灰縫一般為3-4mm。清中期前,絲縫較寬,不小于4mm。民國以后,灰縫逐漸變薄,大部分不超過2mm。而絲縫墻一般不剎車。
制作老漿灰的要點
如果干擺砌法的關鍵在于精確切割,那么絲縫砌法也要注意灰縫的直度、厚度和磚不能游丁縫。
絲縫墻砌好后要耕縫。耕作工具:將前端切成扁竹片或用具有一定硬度的細金屬絲制成滑子(如自行車上的車條)。灰縫如有空虛不均勻,應提前補齊。耕縫應安排在漫水、沖水后進行。耕縫時,用平尺板對齊灰縫貼在墻上,然后用滑子沿著平尺板耕壓灰縫。耕完臥縫后把立縫耕出來。
花園花墻,下堿絲縫,上身白
三、白墻滴水
滴白不僅是一種磚的加工方法,也是一種砌筑方法。滴白墻是切割磚中最簡單的一種,多見于財力有限的小型建筑、園林建筑和宗教建筑。為了創造墻體的變化,下部一般是干擺,上身四角是絲縫,墻心是白色的。
滴白墻要用滴白磚,即用滴白拉面(糙白)或滴白截面(細白)磚。用月白灰打灰條(灰只抹在磚邊上)砌筑,灰縫厚度為4-6mm。每層砌筑后,用白灰漿灌漿。
滴白墻磚縫處理一般采用打點縫的方法。滴白墻縫應采用深月白灰或老漿灰。應使用小麻刀灰,即應適當減少灰中的麻刀含量,并將麻刀剪短。
打點縫子的方法:用瓦刀、小木棍或釘子等順磚縫鏤劃,然后用專用工具“鴨嘴”或小軋子將小麻刀灰“喂”進磚縫。灰應與磚墻補平并軋平。然后用短毛刷子沾少量清水順磚縫刷一下,叫“打水茬子”。這樣既可以使灰附著得更牢,又可使磚棱保持干凈。
四、墻磚的布置
傳統建筑墻磚的布置方式有臥磚、陡磚、空斗磚、線磚等。以上方法是最常見的臥磚,其磚縫形式也是最常見的,常見的布置形式是十字縫和三七縫(三順一丁)。這些都是明清時期的官方做法。現代常用的滿滿是一層磚不是古建筑的磚縫形式,只適用于古建筑,不適用于古建筑。
同時,由于十字縫擺法是各種擺法中磚縫數量最少的,干擺墻的效果是看不到灰縫。磚縫越少,干擺就越容易做到。因此,干擺墻多采用十字縫。三七縫或三順一丁墻拉結性好,即每砌三順磚,再砌一丁磚。上下兩層順磚的錯縫位置應在磚的3/10處,即三七縫
雖然古建筑的墻壁外觀相似,但內部仍然充滿了變化,這種砌筑方法都體現了傳統工匠積累的經驗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