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漢闕: 一部凝固的“漢代史”
漢家陵闕西風殘照。目前,全國有37起案件,包括4川19處、重慶6處、山東5處、河南4處、北京、安徽、甘肅1處。其中很多漢闕已經風化不知,只剩下石堆;考古發現的一些殘留物大多散落,兩三處恢復;不超過29處(官方數據)真正站在地上,保存相對完整。按照渠縣漢闕現有標準,不超過20處,所以渠縣漢闕占全國漢闕的33%,渠縣是中國漢闕的故鄉。?
渠縣漢闕獨特
一般由闕基(闕座)、闕身、闕樓、闕頂四部分組成。
渠縣漢闕基均為長方形整石,厚實穩重。渠縣稱樁穩,因此渠縣現有漢闕六處七尊站立2000年而不倒塌(損壞除外)。例如,馮煥闕座長2.5米,寬1.3米。闕基由整石組成,石材不好或條件不足的地方由幾塊石頭組成。
渠縣漢闕除蒲家灣無明闕身由兩石重疊外,其余漢闕身由整石立成,上小下大,收分明顯,外觀高大粗壯觀高大粗壯。上面雕刻的圖案也很大氣,很有力量。銘文優雅,一次完成,沒有拼接痕跡,不易破壞。一般來說,朱雀、銘文(或無銘文)、玄武或饕餮、青龍或白虎浮雕在側壁。
馮煥闕獨石高2.7米,厚0.63米,下寬0.96米,上寬0.88米。即使是渠縣境外的漢闕,也沒有超過馮煥闕。
渠縣漢闕樓一般由三子層、介石層、斗拱層、斗形方石層三至四層整石組成,便于雕刻和保存。
闕樓是闕頂與闕之間分層雕刻的方子、介石、斗拱、斗形方石的仿木結構。方形,常見斷面為方形或長方形,一般縱橫疊壓排列,樓層或平座有兩重,有三重,方頭一般為素面,不雕刻。渠縣各闕在闕身上施縱橫交錯的方二至三重。除馮煥闕外,諸闕方正中刻輔首,四角刻負重力士,趙家村西無明闕西南角力士仍抱小力士。馮煥闕采用45度角梁。
渠縣諸闕都有整石長方體介石層,較枋子層和斗拱層薄,一般四周刻神靈異獸或云紋。趙家村東、西無銘闕刻仙人騎鹿,馮煥闕則刻浮雕方勝紋圖案。
渠縣諸闕有整個石斗拱層,上寬下切,雕刻柱和斗拱,渠縣斗拱豐富。斗拱起著擴大屋頂屋檐和傳遞屋頂荷載的作用。斗拱基本上是一桶兩升,即拱上有兩個散斗。斗拱由斗和拱組成。斗分為坐斗和散斗:坐斗為矩形或方形,中間開一個字或十字口,上承拱和方;散斗位于拱端,或開口或不開口,用于承接方。
漢闕拱有兩種:普通拱和曲臂拱。普通拱的拱臂是直的,兩端垂直90度,下角45度。或拱臂平出,兩端有卷殺,卷殺有斜殺和近圓兩種,如馮煥闕。曲臂型拱的拱臂彎曲,或拱臂彎曲呈如意云頭形,如蒲家灣無銘闕、趙家村東西無銘闕所刻斗拱。另一種叫鴛鴦抄手拱的,是兩個單獨斗拱的組合,一般有兩個坐斗,散斗或兩三個,如沈府君闕。
渠縣趙家村東無明闕、西無明闕,王家坪無明闕有整石斗方石承接闕頂,而馮煥闕、沈府君闕、蒲家灣無明闕則無明闕,斗拱層直接承接闕頂。
渠縣漢闕樓內容豐富活潑多樣,與環境有關:南方多雨潮濕,體現了建筑風格中木結構的建筑形式,尤其是闕樓。中國傳統木建筑構件大多可見于梁、方、椽、斗拱、瓦壟等木結構;而且,闕頂的形狀也是坡屋頂,屋檐較大,覆蓋了闕,以保護雨水沖刷區域。北方漢闕的建筑結構主要以墻體砌筑的形式進行,圖案裝飾主要集中在闕身上,樓部和闕頂只是簡單的裝飾,顯得呆板。
渠縣漢闕畫像精美
雕刻藝術是漢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陰線雕刻和陽線雕刻。渠縣漢闕主要采用淺浮雕、深浮雕、圓雕。善于利用闕頂、闕蓋、方子、介石、斗拱、闕身等分層分格的構圖,有序展現天地、神獸、民俗、衣食住行、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社會生活、裝飾圖案等包羅萬象的東西,形成構圖復雜、層次分明、飽滿均衡、細致密集的特點。同時,簡約、簡潔、對稱、和諧。
如展現生活場景,趙家村東無銘闕上有執物女、廚師、射獵、趕鹿等,雕刻比其他闕更精美。趙家村西無銘闕樓背面刻著仙人六博圖,中二人,頭飾雙髻,身長羽,似乎是仙人,兩人在玩游戲,里面有棋盤。還有射猿圖、捉鳥圖等依附于斗拱的主題,以及炫耀墓主的生前威勢和仕宦生活,如騎行圖。趙家村西無明闕樓背面刻著一輛棚車,車后有四個人,左一個人戴著冠,穿著長袍,應該是主人,右三個人在出行前告別主人。還有獻禮圖,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王家坪無銘闕,雕刻位置在屋檐下樓部斗形方石層中間。趙家村西無明闕的畫面半開,一個雙發髻的侍童站在門口接待。門外是請求參觀的介紹人和獻物者,有的執著靈芝仙草,有的端著一碗狀物。王家坪無銘闕樓斗拱層有獻禮圖,刻一門,門半開,一個侍女靠門而立,門外四個人,從衣服上看非漢人。女仆左邊有一個人,頭上裝飾著一個發髻,手里拿著一個節日。門前右邊有三個人。第一個人手里拿著一件東西,穿著羽毛衣,向前走;第二個人頭上裝飾著一個雙發髻,穿著緊身衣,一只手拿著靈芝;第三個人戴著三個山冠和一根鳩杖。渠縣漢闕上的獻物者下擺尖削,既不是漢裝,也不是夷裝,衣帶像仙女一樣飛翔,手里拿著三棵樹,像仙女一樣。
再是歷史故事或民間故事。故事大多是成人倫助教。沈府君闕上是董永侍父:大樹下的一位老人坐在一輛獨輪車上,一人伺候,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拿著一件東西喂給父親。蒲家灣無銘闕董永侍父圖中有三人,一人侍主,一人獨輪車。董永侍父是四川、重慶南方漢闕重教化的典范。基射猿是渠縣漢闕獨有的斗拱層。趙家村西無明闕樓右側是魯秋胡戲妻的故事,刻著一棵樹,樹下裝飾著一個發髻的女人,正在采摘樹葉,其右側露出半身,仿佛是秋胡。事見劉向《列女傳》,唐有《秋胡變文》。寫秋胡新婚才三天,即被征召入伍,妻羅梅英在家辛辛苦苦,侍奉婆婆。財主李大戶靠勢謀婚,被梅英拒絕。十年后,秋胡得官榮歸,在桑園相遇,竟調戲梅英。梅英發現,期待多年的丈夫在調戲自己,感到羞辱,要求離婚,迫于婆婆的命令,勉強相從。整部劇充滿喜劇色彩,但卻寫下了女性的不幸經歷,謳歌了她們的反抗精神。
王家坪無銘闕樓背面第一層刻有荊柯刺秦圖,范的頭、荊柯、秦王、秦武陽等都一一出現在畫面上。荊柯投下的匕首正好釘在中柱上,秦王被撕掉的袖子飄在空中。柱邊跪著獻圖的人是秦武陽,秦王旁邊站著侍醫夏無和。其中一個力士攔住荊柯,沒有歷史記錄。
還有神話傳說或異獸的表現。渠縣漢闕上幾乎有四位神,一般是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或饕餮。同時,樓前中間刻著頭,四角刻著裸體的角神。
漢闕書法藝術精湛
書法藝術從秦朝到東漢形成了各種風格的隸書,東漢后形成了今楷和今草。
漢闕的銘文大多刻在闕身正面,也有刻在側面的銘文,多采用陰雕、書體或篆或隸或草隸或楷隸。現存37處漢闕中,有銘文的只有中岳三闕用篆,其余皆隸書。闕銘有長有短,渠縣兩處漢闕有銘文,都很短,四川所有漢闕中銘文最完整、最清晰,其余均有損壞。馮煥闕、趙明誠的《金石錄》載為《馮使君陵闕銘》,洪適的《隸釋》載有《幽州刺史馮煥神道》,建于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僅存東闕,刻隸書二列,前九字,后十一字。
沈府君闕建于東漢安帝延光兩年前后(122-125年),略晚于馮煥闕。雙闕完好無損,隸書闕銘,右闕刻有北屯司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左闕刻有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馮煥闕、沈府君闕銘文書法,以飛騰奔逸的風格被稱為后世書壇,飛動放逸,筆勢開放,筆勢纖細蒼郁,波瀾壯闊。沈府君闕銘文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字體大,在書法藝術上,波撇特長,任情任意,不拘古常,被康有為譽為隸中之草。清渠縣知縣王春源的《沈府君神道碑亭》記載了唐代書法家張懷杜稱贊他的書法騰飛楊波,晉魏以來一直如此。
馮煥闕的書法比沈府君闕更纖細,字大四五寸,畫細如筷,筆力始終如一。二銘結字精確,布白清晰,飛舞跳擲,韻味深遠。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和書法教育家在20世紀最重要的紀念碑學家朱佳評論二闕時說:到蜀中沈府君闕、馮煥闕,和真書沒什么區別。畫勢細長,如長江之水,萬里浩蕩,也是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