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臨夏特色民族老街
? ? 八坊十三巷位于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首府臨夏市。臨夏古稱河州,尤其是八坊。因此,八坊和河州同時成為臨夏的別稱,八坊十三巷是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qū)。自唐朝以來,八座教坊、十三條街巷圍繞八座清真寺形成,故稱八坊十三巷。它融合了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集民族特色、休閑旅游、綠色生態(tài)、人文科教為一體,呈現(xiàn)出穆斯林的生活畫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筑藝術“大觀園”。
? ?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區(qū),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組成。街巷結構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臨夏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特點。各種清真寺融合了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莊嚴壯觀。現(xiàn)有的穆斯林庭院、清真寺等建筑氣勢磅礴,有裙樓、閣樓、磚雕、木雕等特色工藝。臨夏八坊古建筑是回族前輩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和資源。保護這一獨特的地方優(yōu)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挖掘其價值和潛力,還可以更好地弘揚特色文化。
? ? 八坊民居多以四面合圍、對稱封閉的小四合院為特色。這種四合院有大有小,取決于主人家的經濟實力,大部分都講究中國傳統(tǒng)的建房方向——朝南,有三個大廳(上房、正房),兩邊都有耳房,院子東西兩邊都有三個廂房。其實是一明兩暗,中間是陽,兩邊是陰。注重房屋建筑的對稱平衡格局。普通居民大多住在小獨院里,包括四合院、三合院和二合院。只有少數(shù)富裕家庭還建有偏院、車馬院或一進幾院,就像慢慢展開的山水畫,在人們眼里逐漸展開。
? ? 在八坊十三巷,我看到清真寺教堂,融合了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歷史悠久,莊嚴肅穆,宏偉壯觀。
? ? 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院落里藏著古韻,風情濃郁,韻味盎然。裙樓、閣樓、磚雕、木雕隨處可見,精致大氣,簡約華麗。
? ? 在街道、小巷和庭院前,戴著小白帽子和圍繞著五顏六色沙麗(蓋頭)的男女回族同胞充滿了伊斯蘭風情,就像一幅緩緩展開的民族風情畫,在人們眼里逐漸展開。只有當他們在里面,仔細欣賞,他們才能欣賞到風情的魅力。
? ? 在八坊十三巷,臨夏州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巧妙分布119個,將地區(qū)民族民俗與歷史文化緊密聯(lián)系起來,跳出文獻,移出博物館,腳踏實地地融入自然生活,歷史悠久,歷史悠久的原始生態(tài)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如此充滿活力,繼承如此強大、生動,展現(xiàn)臨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釋放臨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延伸和簡約。
? ? 走進八坊十三巷,仿佛踩在一條新鋪的青磚路面上,依然不失復古風情。青磚墻、青磚房、青磚雕刻畫、青磚庭院、青磚支撐桌...滿目青色,青色在這里流露出溫柔、溫暖和溫暖,凝視著這塊青磚,心中不禁升起一種歷史特有的厚重感,舉步之間,一步一步給人追溯古代的沖動。
? ? 在大角巷的入口處,一幅長9米寬9米的八坊十三巷鳥瞰圖撲面而來。八個教堂盡收眼底。十三條小巷縱橫交叉,東南西北清晰貫通,四通八達。當你從側面看整個圖片時,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圖片的中間地形很高,從中到四面輻射而下,有足夠的立體感。
? ? 要了解八坊十三巷的前世、人文風情、傳統(tǒng)民俗文化,必須進入八坊民俗館,古稱大公館。大廈位于大角巷80號,原名馬占鰲之孫、馬安良之子馬廷諸,人稱三少軍。到1928年,大公館形成了一個非常寬闊的三進四進四合院。院子里有四座,院子里有套院,院子相通,亭臺樓閣,曲徑回廊。正院之外,尚有占地寬廣的后院、南院、車院、花園及庫房,與正院相連。后院儲存軍用品,南院為車馬院,整個建筑群周圍有高墻和哨樓,具有軍事防御功能。建筑模仿北京四合院的形狀,融合了許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如回族磚雕、漢族木雕文化,代表了臨夏建筑的終極水平。
? ? 八坊十三巷是河州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國家歷史文化街區(qū)、中國伊斯蘭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撐。